转变育人模式,提升教育质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联想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下第24期   作者:陈梦婷
[导读] 在我们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常常会产生一种教学误区,因为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抱着严谨的心态教学
        陈梦婷
        无锡市长安中心小学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摘要】在我们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常常会产生一种教学误区,因为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抱着严谨的心态教学。久而久之在这种追求严谨的教学模式的熏陶之下,学生们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不敢想”的思维模式。教师要通过改变课程形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使他们遨游在联想的世界里,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键词】    发散思维    联想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想象力远比他所拥有的能力可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巧妙的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机的整合,帮助学生自己能主动地变换各种视角,展开思维的发散,自主发现他们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框架,这是现代化教学所追求的教学模式。
一、数学教学中促进联想产生的有效方法
        1.1 借助数学内部联系,促使联想的产生
        数学的学习不只是单独地学习知识点,他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结合,他是知识之间的有机统一,虽然有些知识点之间看起来似乎没有太大关联,但他们在数学内部的逻辑结构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或许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教师人为地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让学生自行思考新旧知识的不同之处,使学生逐渐养成迁移的意识,为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打下基础。
        1.2 找出问题本原,促进联想产生
        在教学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时,是不是只要关注问题本身这个条件?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和了解问题的背景,掌握问题的基本性质,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探寻它所包含的知识点。所以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问题特定的本原问题,首先思考的是他的“核心要素”,或者说是弄明白他的“基本构成”,发现这个数学问题最根本的,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所谓万物变化离不开其根本,只有发现最本质的问题,才能更好的寻求到最为“通用”的方法来破解他。
        1.3 变换审题视角,引发学生联想
        在应试教育中不可避免的是,存在一些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数学教师过于注重题海战术,要求学生们反复训练,不停的做题,以此达到一种“熟能生巧”的水平。很多教师越来越不注重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生成过程的由来,一味的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丝毫不注重例题的分析与引导,使现在的数学课堂俨然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学生做题的“训练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成果,还会使学生形成不爱动脑,单一的思维模式。长期以往的下去,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被耗尽,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方式将会被局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例题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训练,通过创设多元化的情境教学,帮助学生们在对已经仔细观察过题目的基础之上,通过积极地进行思维的发散,使学生联想到多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案,有选择的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通过转变看待问题的角度,从多个方面积极的进行观察与探究,借助思维的发散,最终产生丰富的联想,使原先单一的思维模式进行拓展,不仅提高了联想能力,还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通过问题发散,引发学生联想
        发散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他需要学生们有较高的创造力,有用勇于打破常规,挑战原有的思维定势的勇气。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呢?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脱离书本上的原有知识进行思考和猜测,鼓励学生走出局限的思维模式。当学生有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时,老师应当鼓励他们发言和对其进行表扬,使学生勇于表达自我,建立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二、小学生数学联想的展开途径
        2.1 夯实基础知识,让学生有充实的知识储备进行联想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双基”知识,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联想才能更好地成为连接问题与答案的“桥梁”,如果没有夯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那么一味的寻求答案无疑是纸上谈兵,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因此,作为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双基的培养,使学生在今后解决问题的时候能第一时间反应出问题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和所考察的基本技能,并迅速选择出一种最为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双基呢?是一味的强化和巩固学生最基本的知识,还是让学生拼命地做题来提高自身的知识基础?在概念教学中,有些教师通常只注重概念本质特征的讲解,有些学生更本不知道这个概念的特征是怎么来的,直接死记硬背这个知识点就好了,所以这要求我们教师在新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讲解,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来探究概念的本质特征,自己来发现概念之间的联系。
        2.2 教授联想策略,让学生有正确的方法进行有效联想
        2.2.1 用“观察+联想”开展例题教学
        “观察”是理解题目之前的首要过程,是打开思维大门的钥匙,也是感知问题的首要方式。人们认识事件的第一信号就是观察,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授学生有效的观察方法,使学生第一时间发现某些数学命题的共性与特性,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比较这些命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联想”则是发现、追求、创新的首要步骤,他是学生是否能顺利解题的关键。因此,要求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在数学问题的求解中,将已有的条件与结论,从各个方面入手,进行思维的发散,从而达到有效的联想,找出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说将有效的观察与丰富的联想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养成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好习惯。
        2.2.2 用“类比+联想”开展例题教学
        “类比”是在两个相似的事物之间,通过他们共有的因素,进行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往往在新授课之前,往往进行旧知识的铺垫从而新知识点的引入,将联想思维与类比方法进行有机的统一。在学生做题时,也应该养成自主归纳的好习惯,将相似的题目,类似的解题过程自己做整理,形成自己专属的知识网络。
        2.2.3 用“变式+联想”开展例题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们在课堂上对于教师当堂布置的练习掌握程度比较高,对类似的课后习题正确率也较高,但是在课外做到一些稍加改变但实质没有任何改变的题目就毫无思绪了。这个现象的产生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教学变式的训练了。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讲解同一类型问题时,可以在不改变问题本质特征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其外部特征,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训练。所有的数学问题只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变式训练,进行思维的发散,最后学生的联想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2.3 创建联想条件,使联想的环境达到最优化
        联想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活动,他构成了对人和事物认识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一提到正数,相应的就会想到负数,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进行了联系和有机的整合,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清楚了这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迁移,从而更好地达到了教师所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创设出一种良好的联想情境,来促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结语
        在联想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联想的习惯,久而久之积极的思考和丰富的联想对于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提升。这是新时代教学要求我们教师所要求做到的。这也是为我们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必须的。
【参考文献】
[1]黄岩.变式训练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55-56。
[2]廖少平.学会联想  拓宽解题思路[J].福建中学数学,2004,(8):20-21。
[3]杨汉东.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J].成才, 2002,(3):1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