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玲1 吴昊2 李子涵3 王雷4
1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200003
2上海市政府办公厅 200003
3苏州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 215123
4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 215123
摘要:围绕上海乡村产业风貌研究目标,
关键字:乡村产业景观风貌
1.背景
乡村,通常包括自然生态、农业生产、居住生活三个部分,三者彼此依赖、互相融合。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彼此对应才使得乡村具有了真实、质朴的品质[1]。在新时代新要求下,通过系统规划实现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下,坚持统筹城乡空间格局,优化乡村农业农居生态生活空间,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打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乡村景观风貌是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所承载的乡村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内涵的总和[2],是自然山水、聚落形态、建筑形式、人文传统共同呈现的空间样态,其品质能够最直观地反映乡村规划的成效。
上海对乡村的关注日益增加,为落实全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区级总规、镇级总规、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层层推进,乡村基本农田管控与城市开发边界优化、减量化等工作逐层推进。明确了建设用地减量化、生态管控、农业布局、近期重点公共基础设施布局等要求。上海贯彻落实政策要求,有力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各区对宅基地进行集中调整,此举对乡村风貌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迄今为止,围绕乡村建筑展开的乡村景观风貌研究,上海已有了较多的积累和规划指引性成果,如:《上海市郊野乡村风貌规划设计和建设导则(建设篇)》、《上海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元素普查和提炼研究》、《上海市村民住房图集》,确实乡村建筑本体对乡村风貌的影响非常突出。本文不再聚焦于此分析。
上海各区乡村风貌差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各区不同的管理实施模式,不同乡村产业支撑。乡村产业景观体现了乡村经济水平与生产方式的最新状态。本文对上海9个涉农区22个乡村的产业景观特色进行分类,阐述其特点、现状,提出景观发展策略。

调研乡村分布示意图
2.上海典型乡村景观风貌景观类型比较
本文基于现状调查的22个乡村案例,梳理了典型乡村的产业景观风貌,对不同的产业景观特色进行了分类,提取典型乡村产业景观风貌特征。
表1 乡村产业景观分类图

3.上海各类型乡村景观风貌比较分析
3.1不同乡村发展类型下的景观风貌
乡村景观的实质就是不同地域乡土资源、不同地域乡村生活居住方式、不同主导产业所共同体现出的乡村特色风貌(表2)。
表2 不同产业类型的乡村发展模式对应的乡村景观
从表中可以了解到不同的主要产业类型所对应不同的景观风貌,如农业发展型新农村,以生态农业、自然林业等第一产业为主,以保护生态自然环境和生态景观风貌为根本,农、林、牧、渔多位一体 综合发展,促进了乡村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可以改善原本乡村景观结构单一、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而且能够改善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丰富的乡村景观层次。
乡村产业结构是乡村发展与景观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景观环境对乡村产业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当两者相互融合才能发挥乡村环境的景观优势。因此,以产业带动乡村景观的提升,以景观建设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探索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思路。在乡村景观规划实践之中,村庄内部往往产业类型多样,虽然主导产业景观塑造的原则并不能全部适用于整个村庄,但却决定了村庄景观环境的整体基调。
3.2各村庄类型的特有问题、特殊经验以及特殊政策引导模式
表3 各类典型乡村的景观风貌发展模式比较
2.3上海乡村景观风貌存在的问题
2.3.1 乡村地域特色模糊,民居风貌雷同
不同时期的各类文化的入侵,淡化乡村的乡土特色。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乡村建筑材料的使用、硬质驳岸的处理等都未能较好地做到因地制宜,乡村景观整治做法粗犷,未能切实地深入挖掘本土地域特色。同时在民居风貌中,由于村民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及自身审美的局限,民居改建翻新风格各异,“欧式化”的元素较多出现,传统夯土建筑被拆建成砖瓦房,传统土胚茅草屋被替换成彩钢瓦。
2.3.2 乡村特色产业不明显,产业景观零散无序
上海实行减量化政策,将低效污染性企业减量拆除复垦。村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农业或三产服务业。农业方面:大部分乡村农田零星分布,农户种植需求混杂,影响种植景观。三产服务业方面:缺少特色产业,产业功能与乡村特色相关性低,产业建筑与乡村基调不协调。如:农家乐式的三产服务业相对较低端,服务内容仅是餐饮和采摘果蔬,缺乏乡村文化内涵、体验经济能效较低,产业收入持续性差,难以改善乡村风貌。
2.3.3 村庄景观偏向于城市特征、去生态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特征。在乡村的田园环境中,农业生产多采用大棚种植的方式,存在有些区域白色塑料撒满田间、部分只使用不回收的现象,对土壤环境产生破坏,进一步破坏乡村风貌。村庄的道路绿化普遍采用城市绿化的手段,需要较高的维护费用,同时失去乡村的乡土性和地域特色。乡间笔直的道路分割了田野两侧,统一式样的小桥笨拙粗犷,驳岸、灌溉水渠等设施普遍硬化处理,村庄的生态系统和田园风貌都显得比较生硬[3]。
3.乡村产业景观风貌引导策略
通过调查发现,乡村涵盖建筑、乡野空间整体环境。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发展水平对乡村景观风貌,尤其是农田大地景观的影响非常直观,故本研究在案例和分析时聚焦于对乡村产业、乡村治理模式的关注,以期未来对上海乡村规划建设与管理能够提供实际应用价值,引导策略如下:
3. 1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特色乡村景观
建议在进行乡村工业用地减量化的同时,对保留的乡村产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产增效。避免零散种植,建议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后统一集中耕作,提升种植的生产效率和附加值,露天农业或大棚作物规模化、产业化,如:青浦重固镇中建八局的数字化农业种植,塑造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规模化都市农业种植景观。
二产转型。建议考虑引进与一产、三产相匹配的配套产业,形成蔬菜瓜果、水产养殖等原料从田间地头直接生产、加工、运输配送的产业链,如:宝山区农产品加工、菌菇种植等,打造源头农产加工企业集群。
三产拓展。通过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提升乡村造血功能,乡村旅游以不破坏村庄正常农业生产为前提,以提升村庄特色、加强村庄文化内涵为发展目的,规划根据其发展定位,针对不同旅游主题策划不同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形成不同的旅游特色,如:长兴岛前小桔生态农庄、周浦花海和民宿等。
通过乡村一、二、三产的结构优化升级塑造,促进上海的乡村景观风貌呈现出更加有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地域特色和生命力。
3. 2 尊重乡村自然肌理,重塑乡村景观廊道
乡村景观风貌建设,建议以新建或修复生态廊道的方式来链接村庄内的产业用地与自然生态环境,使生态斑块得以重新连续,或者是产业用地分布于自然生态之中。乡村景观生态廊道着重体现自然、野趣、柔性,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依托现状河道或其他水体形成的廊道,主要通过截污、清淤、驳岸修复、生境修复等措施对现状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河道整洁,水质清澈,驳岸生态自然。
二是乡村主要道路绿化带以及林带等形成的乡村生态廊道,通过乡村本土树种的种植,用农田植物作为天然绿篱,籽播草花,营造出乡间林荫生态空间。
(备注:本文基于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团委微课题提炼)
参考文献:
[1]贺勇,孙佩文,柴舟跃.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12 (10):58-62+92
[2]郭佳,唐恒鲁,闫勤玲.村庄聚落景观风貌控制思路与方法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9(11):86-91
[3]朱晓玲.上海全域全要素乡村风貌建设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名城,2019(9):49-54
作者简介:朱晓玲(1982年9月),汉族,江苏,硕士,中级工程师,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