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生存质量的研究及规范化管理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2期   作者:李玲 宋凯 王宝玲 王瑞娟 赵云
[导读] 研究早产儿生存质量及规范化管理。方法:研究样本选取为2018年12月到2020年5月间我院接诊的192例早产儿。纳入病例经计算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n=96)、对照组(n=96)。

        李玲  宋凯   王宝玲  王瑞娟  赵云
        甘肃省兰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甘肃兰州  730030
        【摘要】目的:研究早产儿生存质量及规范化管理。方法:研究样本选取为2018年12月到2020年5月间我院接诊的192例早产儿。纳入病例经计算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n=96)、对照组(n=96)。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对实验组患儿开展规范管理模式。比对分析2组发育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后遗症发生例数、体质量恢复时间、日常进奶量。结果:实验组体质量恢复时间、日常进奶量均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发育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后遗症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促进患儿体质量恢复,有效提升早产儿追赶生长,降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早产儿;生存质量;规范化管理

        早产儿主要是指胎龄<37周新生儿,近年来,我国重症新生儿监护病房不断引入各项医疗技术为早产儿提供生命支持,大大降低了早产儿病死率,但其生存质量水平仍无明显改变。鉴于此,开展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于早产儿管理工作十分必要。常规护理相对而言缺乏针对性与差异性,应用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应选取更加高效的干预模式。规范化管理模式是早产儿管理工作近年来实施效果较好的新型管理模式,通过规范化管理能够为早产儿提供完善的管理水平,同时能够为早产儿提供科学的治疗和护理支撑,对于促进早产儿发育与健康成长十分关键[1]。本研究对象为2018年12月-2020年月5间于我院就诊的192例早产儿,旨在探讨规范管理模式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影响。现作以下分析和总结。
1观察对象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192例分析对象为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5月间接诊的早产儿,均符合早产儿的相关诊断标准[2]。入选对象经计算机数表法分组,例96被纳入对照组,另96例被纳入实验组。对照组男57例,女39例,胎龄到29w~36w,平均胎龄(32.55±0.47)w。实验组男55例,女41例;胎龄31w~35w,平均胎龄(32.58±0.35)w。2组患儿基础资料(性别、胎龄)经统计学检验后呈现P>0.05,提示具高度均衡可比性。
1.2方法
        将常规护理模式作为对照组干预措施:在早产儿护理中给予早产儿肠外营养支持,在后续护理中给予保障。将规范管理模式作为实验组干预措施:①成立规范化管理小组,由责任心强、综合能力较好的护理人员作为小组成员,护士长作为小组长,开展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小组中各成员专业技能,在早产儿护理过程中为其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保障,针对早产儿规范化管理工作需求,培养母婴护理依从性,进一步促进母婴护理工作顺利实施。②做好各项护理工作,主要包括生活环境管理、患儿家属心理指导。心理护理:指导母亲尽早与患儿进行皮肤接触,有效提升患儿安全感,加强与患儿的互动,使患儿感受到被关注,以抚慰患儿心理状态。降低声光刺激:通过暖箱、窗帘等物品遮光,尽量降低对早产儿眼睛的刺激等,将护理操作集中在一个时间段,以免频繁操作对患儿产生刺激。③建立早产儿微信群,建立早产儿管理档案。积极宣传早产儿随访的意义。定时提醒早产儿家长到我院儿保科定期随访。定期查血常规,25羟D3,头颅核磁,眼底筛查,脑干诱发电位,营养评估,早发现和诊断并发症和后遗症,早干预。
1.3指标评价
        比对分析2组发育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后遗症发生例数、体质量恢复时间、日常进奶量。早产儿生存质量通过后遗症发生例数、发育不良、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综合评价。详细记录两组患儿日常进奶量与体质量恢复时间。
1.4数据处理
        选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分析两组患儿体质量恢复时间、日常进奶量
        实验组体质量恢复时间、日常进奶量均好于对照组(P<0.05)。
表1 比较分析两组患儿体质量恢复时间、日常进奶量(±S)
组别    体质量恢复时间(d)    日常进奶量(ml)
实验组(n=96)    10.72±1.72    489.32±34.18
对照组(n=96)    19.34±1.86    341.38±20.39
t    33.338    36.420
P    0.000    0.000
2.2比较分析两组生存质量
        实验组发育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后遗症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早产儿是指胎龄在37周前出生的活产婴儿,可有多重后遗症、合并症,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结局的重要因素,与母胎应激反应、宫内感染、宫腔过度扩张、多胎妊娠等有关。应尽早实施有效管理措施对于改善早产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3]。
        规范化管理模式主要是成立规范化管理小组,根据早产儿实际情况开展有效、针对性的规范化管理方案,为早产儿管理工作提供全天候帮助与服务。加强母婴陪护,早接触,多抚触,增加母子感情和早产儿的安全感。增强家长救治的信心和决心[4]。积极宣传早产儿出院随访的益处,通过早产儿微信群,定时提醒家长在早产儿出院后到儿童保健科随访,建立早产儿档案,专人专管。生后6月内每月一次,6月后每2月1次至到2岁。定期查血常规,25羟D3,头颅核磁,眼底筛查,脑干诱发电位,营养评估,早发现和诊断并发症和后遗症,早干预。研究结果数据表明,实验组体质量恢复时间、日常进奶量均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发育不良、并发症发生率、后遗症发生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规范化管理模式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改善十分关键,通过实施规范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为早产儿生存质量的改善奠定基础,不仅能够降低早产儿后遗症的发生,还能在发育不良、并发症发生率的控制中发挥有效作用。此外,伴随规范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推进,能够有效提升早产儿家长的育儿观念与育儿水平,进一步提升早产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降低早产儿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差异因素,为早产儿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性帮助,有效展示出早产儿管理措施特色[5]。为各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提供早产儿规范化管理模式,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规范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必须要求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和儿童保健科大力合作,共同综合系统地管理好早产儿。
参考文献:
[1]许淑静,余增渊,曹云, 等.基于证据的集束化改进措施在预防早产儿晚发败血症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9,12(6):467-473.
[2]朱少梅,翁海冰,庄秀娟.早产儿宫外追赶性生长期内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12):134-135.
[3]吴宇虹.早期足量胃肠道外营养对早产儿出院时体重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40):304-306.
[4]伍洁,张雷.探索早产儿院外规范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及改善母子生存质量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88):99-100.
[5]张德碧,杜逸亭,韩雪梅, 等.早期胃肠外营养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影响[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9,26(3):511-5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