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改错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4期   作者:陈小萍
[导读] :我将改错能力的研究与课堂练习、平时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陈小萍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安邦保险小学   四川省成都市
        摘要:我将改错能力的研究与课堂练习、平时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学生的错误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学生的收获为终点。以研究指导实践,以实践来验证假设,及时反思、修正、调整,尽量给予学生最有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改错技巧,培养学生的改错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误分析;改错能力
        (1)、认同改错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数学改错能力,首先得让学生从思想上认同改错的重要性,在心理上能主动接受它。认同是训练的前提,否则训练越多,学生越抗拒。我们不难发现:前次错的这次还是错的,不懂得的还是不懂。实际上学生也知道改错的方法,但在主观上却不愿认真改错。这说明学生还没认同改错的重要性,只有从主观上接受了它,才能达到自觉改错的目的,在训练中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提高学习效果奠定基础。
        (2)设计“改错课”,提高课堂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改错课”,即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作为新的信息源,对学生进行再教育,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之一:重视试卷次次清  
        每次检测,学生对于试卷中的错误一再出现,并一再讲过的题还是不理解,到最后还是错误。经过反复分析,我运用选择性的方法去评讲试卷,让试卷次次清,根据学生试卷中出现的错误,教师清楚知道教学工作的不足之处,根据检测中的问题,确定好评讲的重难点,及时指导学生订正,写明改错思路。这样学生试卷中的错误明显减少,更好地学到了知识。
        之二:重视“改错课”内容的选择    
        “改错课”练习的内容绝大部分应选自学生作业中的错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在批改作业的同时做好错题收集,对错误的类型、错误者、错误出现的频率等作详细的统计,再选取其中常见的、有代表性的典型错误作为改错练习的主要内容。这些错误题再结合不同的练习形式就可成为“改错课”上的练习题。也可要求学生平时收集易错的题,改错课上集合全班同学的智慧共同制定易错集。以便预防类似错误的发生。经过训练,学生的错题减少了。
        之三:重视练习形式的灵活多样  
        “改错课”上练习的形式应结合具体内容而定,原则应是灵活多样,切忌单调。练习形式的设计也应围绕这一系列要求安排得有坡度。可做“法官”:如判断题、改错题等练习;也可以当“博士”:综合练习;可以当老师:把各类错题印在作业纸上,课上发给学生改,对错题重新分析订正;还可以当医生: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人轮流当“小医生”,给别的同学作业中的错题进行“诊断”、改错等。通过以上的一些形式,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错误订正,有利于他们克服思维障碍。
        (3)学生错误的类型分析及改错策略
        之一:有效利用批改技巧,寻找原因,形成改错自觉性。  
        学生的计算题很容易出错。这类错误是学生在数学作业中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这种题常常反应了学生在做题时不够细心,反应出学生数学思维不够严密,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找出原因,帮助他们对计算题进行分析,在批改计算题时,教师用“小叉”打在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让他们一眼就看出自己出错在什么地方,同时,教师帮他分析出错的原因,防患于未然,避免在同一个地方犯错。

   之二:没见过的题型容易出错。



        这类题型的共同特点,是偏难,新题型,学生不曾见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挖教材,多看资料,扩大视野,训练学生的题型要多变。这类型题目,只要不是超过了学生知识的范围,班上总还是有几个同学能正确解答。要让学生改对,必需面对全班统一讲解,而讲解时先让那些做对了的学生说思路,说方法,再仔细的讲解。订正策略在于,面向全体,集中讲评,集体订正。

  之三:马虎、不认真,一点就通。

 
   审题不清。这类错题周长、面积不分,算术方法和方程不分等等。这类题订正策略在于,加强审题指导,关键字词,画出来并想一想。

   定性答题,习惯成自然。这类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种题学生见过并且反复练习过与之相类似的题。一看到这样的题目他们的就非常兴奋的以为,这个题简单,提笔就做,却不知道已经是离题万里了。这类题的订正策略在于:加强题目的多变,开展多种形式的变式练习,克服思维定势。

        之四:学生读不懂题意,知识不过关引起的错误

        这样出错的学生不会很多,主要是个别学困生。处理这样的错误不可让学生自己改,他可能不会改,也可能到别人那儿去抄过来了事。这样的错误可进行改错三部曲:一听:听组长说思路,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二说:把解题思路及方法说给老师听;三做:学生独立改错。“改错三部曲”,有利于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之五:错误中的精彩,及时肯定
        学生出错的题目中往往会反射出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要善在于发现这些精彩的“错误”。比如:在三年级教学铺地砖时,求地砖的块数,一般孩子是用铺地总面积÷每块地砖的面积=砖的块数来求;也有的孩子用沿长铺的块数×沿宽铺的块数=地砖块数。而有的孩子是先求1平方米所需的块数:1平方米需的块数=1平方米÷每块地砖的面积,再用1平方米需的块数×铺地面积=地砖块数,而往往求1平方米需的块数计算容易出错。对于这样的做法学生只是算错了答案,方法是正确的,但又与常用的方法不一致。这样的问题,老师不能只是一把叉了事,而应及时肯定并指出错误。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又让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又发展了学生创新意识。订正这类错误的策略在于:发现错误中的精彩,肯定学生思维。
        (4)建立相关措施,培养改错能力
        之一:积分奖励,兴趣盎然
        孩子们的数学作业如果书写漂亮整洁,加分;全对,加分;独立完成,加分。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积分越来越不容易得到,钢笔书写很难得分,全对也难得分,很多时候都望洋兴叹。针对这种情况,我降低要求,引进激励机制。当天的作业,老师批改完了就及时发给学生,当天改错过关的,就加分。这办法真灵,孩子的改错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之二:团结就是力量
        自从实行了积分制度,学生有了改错的积极性,大部分学生能很快找到错在哪里。我们想到了小组长带动全组的办法。当天小组全部改错过关,集体加分。有了这个制度,小组长非常积极,亲自辅导组员改错,督促组员及时改正。真是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
        之三:错题改错,必写思路。
        学生们有了一定的改错习惯后,还要提高要求,那就是能对自己的错误找出原因。为保证改错的效率,必须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写出主要的改错思路,比如判断题写出正确的说法,计算题找到错在哪一步,应用题写出这道题应该怎样做的过程等等。这样改错时找到错题原因,写出改错思路,养成求甚解和对自己负责的习惯。

  之四:改错的监管及落实。
        要使改错落到实处,必须监管到位。我每天要求学生先改错再做题。第二天我批改作业时会先检查学生前次的错改对没有,再批改这次作业。
        总之,改错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改正错题和学生自己分析错题,巩固错题,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潜力,体会到自己的实力水平,还能找到“我还可以做得更好”的感觉。如果他们能一次次把错题都弄懂,我相信后进生一定会越来越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