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基于BBU集中部署下RRU组网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0期   作者:麦乘风
[导读] 摘要:LTE时代RRU分布式基站已经成为 网络建设的主流形式,而LTE网络采用BBU集中部署设置下的RRU星型组网模式,需有大量光纤资源,缺少环路保护,因此,通过探讨RRU级联组网、环型组网的新型方案,可有助于降低网络故障,节约宝贵的光纤资源,适用场景较广,比较符合通信运营商BBU集中部署RRU组网建设的推广应用。
        广西华南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7
        摘要:LTE时代RRU分布式基站已经成为 网络建设的主流形式,而LTE网络采用BBU集中部署设置下的RRU星型组网模式,需有大量光纤资源,缺少环路保护,因此,通过探讨RRU级联组网、环型组网的新型方案,可有助于降低网络故障,节约宝贵的光纤资源,适用场景较广,比较符合通信运营商BBU集中部署RRU组网建设的推广应用。本文着重对BBU集中部署下RRU组网建设进行研究,以此来推动与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互相学习和交流。
        关键词:分布式基站;BBU;部署建设;
        一、BBU及RRU概述
        在4G移动通信网络时代,分布式基站是新一代用于扩展网络覆盖的通信设施,其具有低成本、环境适应性强、工程建设方便的优势。分布式基站作为传统基站模型的发展与演进,其核心思想就是把传统宏基站的基带处理和射频部分分离,分成基带处理(BBU)和射频拉远(RRU)两个部分。BBU与RRU之间由光纤连接,最远可拉远至40KM,其组网灵活,RRU还可以实现小区设置,在室内覆盖和道路覆盖上有独特优势[1]。RRU拉远的优势在于:①降低了机房、站址的要求。RRU设备休积小,对安装环境要求低,只需要天面极小的空间便可以安装,其与BBU之间采用光纤传输;② RRU可实现共小区,对室内覆盖和道路覆盖都有极大意义;③建设成本低,组网效率高。BBU可集中放置,RRU拉远覆盖;单个BBU也能拉远多个RRU设备。实现了RRU之间的资源灵活调度和调配;④RRU拉远站施工快捷,建站周期短。
        二、BBU部署建设方式
        BBU 集中部署是将多个BBU集中放置在光缆线路的汇聚机房,通过光纤连接至远端不同物理站点的 RRU设备。BBU 在端局机房集中部署时,端局机房集中的BBU 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2个,在同一光环或光主干的连续光交箱服务区内非端局机房集中部署时,原则上集中的BBU数量不超过6个,如选择支局级别机房为BBU集中部署机房时,集中部署的BBU数量不超过10个。BBU集中部署建设方式是分布式基站带来的创新建设模式,分布式基站实现了基带和射频部分实现分离,将多个基站的BBU集中放置于同一个机房内,可根据BBU的实际处理能力、覆盖区域的要求等灵活下挂RRU的数量。BBU与 RRU之间光缆采用星型连接,RRU可采取级联、单纤双向等技术减少BBU到 RRU的光缆布放[2]。该模式的优点是BBU集中放置便于管理,维护方便,能够快速部署建网完善网络覆盖,节约了整体投资效率,通过共享资源提高了网络利用率。
        三、RRU主要的三种组网方案
        1、星型组网。RRU星型组网是将N个RRU分别通过光纤连接在一个BBU的不同光口上,实现1:N的接入。该组网方案可扩展性好,RRU的连接极限取决于BBU提供的光口数量,但需要占用大量的裸纤资源,此组网方案比较适用于光纤资源丰富的区域使用。
        2、级联组网。RRU级联组网是指N个RRU采用光纤与自身的光口一一连接起来的方式,最后串联到BBU的一个光口上。该组网方案可节约光纤资源,RRU连接极限取决于RRU连接所用光纤牟提供的带宽。该组网方案安全性较差,一旦链条前端的光纤连接出现故障,会引起后端一连串RRU服务中断。
        3、环型组网。RRU环型组网是在级联组网的基础上,在BBU增加了一个备用光口,连接到最后一级RRU的物理光口2,一起组成环状结构。此时RRU的物理光口1和物理光口2的逻辑功能对等,即可作为上联光口,也可作为下联光口,两个光口的逻辑角色可根据RRU的倒换方向互换。当RRU检测到当前主用方向链路出现异常,并检测到备用方向链接正常,会迅速发起倒换。业务在短暂异常后能马上恢复正常[3]。
        四、BBU集中部署下RRU组网方案及应用
        为了方便详细理解,本文拟选择新建物理基站叠加L2.1G+L1.8G+L800M三个系统的典型建设场景,来阐述RRU分别采用星型组网、级联组网、环型组网的解决方案和应用建议。
        1、BBU集中部署典型场景组网方案。根据RRU光模块对光纤纤芯的需求,各类RRU组网方案又细分为RRU裸纤双纤双向承载和RRU裸纤单纤双向承载两种方案。

对于RRU双纤双向承载,BBU与RRU的光模块采用双纤双向,双纤双向光模块需要两芯光纤进行BBU与RRU之间的信号收发。对于RRU单纤双向承载,BBU与RRU的光模块采用单纤双向,单芯双向光模块只需要1芯光纤进行BBU与RRU之间的信号收发。
        2、同基站叠加L2.1G + L1.8G + L800M 三系统的典型场景。按每个系统建设3个RRU,共建设9个RRU,可采用星型组网双纤双向、星型组网单纤双向、环型组网双纤双向、环形组单纤双向、级联组网双纤双向、级联组网单纤双向等六种组网方案。根据BBU光模块性能,最大可承载6个RRU,根据RRU通道数选择下挂3 个RRU或6个RRU组网。我们再分析具体的应用场景。(1)环/链内下挂3 个RRU场景:对于L2.1G + L1.8G + L800M 叠加系统,若采用星型组网,则为L2.1G、L1.8G、L800M 各自单系统星型连接3 个RRU组网;若采用级联或环型组网,对于下挂3 个RRU场景,需要3 个RRU环/链,每环/ 链中连接3 个RRU;(2)环/链内下挂6个RRU场景:对于L2.1G + L1.8G + L800M 叠加系统,若采用星型组网,则为L2.1G、L1.8G、L800M 各自单系统星型连接3 个RRU组网;若采用级联或环型组网,对于下挂6个RRU场景,需要2 个RRU环/链,其中一个环/链中连接6 个RRU,另一个环/链中连接3 个RRU。
        3、建设投资成本。(1)环/链内下挂3 个RRU场景:采用此场景,可分别测算BBU与RRU之间从0-20KM不同距离三种组网方案的建设总投资,可得出以下结论:当BBU与RRU的距离小于4KM时,采用RRU级联双纤双向方式组网投资最少;当BBU与RRU的距离大于4KM时,采用RRU级联单纤双向方式组网投资最少;(2)环/链内下挂6个RRU场景:采用此场景,可分别测算BBU与RRU之间从0-20KM不同距离三种组网方案的建设总投资,可得出以下结论:当BBU与RRU的距离小于6KM时,采用RRU级联双纤双向方式组网投资最少;当BBU与RRU的距离大于6KM时,采用RRU级联单纤双向方式组网投资最少。
        相比星型和环型组网,采用RRU级联方式投资效益最高,具本的场景可根据BBU与RRU的接入距离合理选用RRU级联双纤双向或RRU级联单纤双向方式。
        4、安全可靠性。在安全可靠性方面,星型组网各RRU之间相对独立,可靠性高。级联组网安全性能较差,一旦链条前端的光纤连接出现故障,会引起后端一连串RRU服务中断。环型组网能实现RRU光路成环保护,提升组网可靠性,降低网络故障率。
        5、对光纤资源要求。星型组网每个RRU占用1 至 2 芯光缆,BBU集中下挂多个RRU后需要占用大量的光纤资源,在光纤资源较紧张区域实现难度较大,且RRU光缆无环路护。级联组网和环型组网每条级联或每个环占用1至2 芯光纤,将原来的每个RRU占用1至 2 芯光缆变成了 个RRU占用1 至 2 芯光缆,相比星型组网可节约大量的光纤资源。
        6、RRU组网方案应用建议。(1)对于室外宏站新增系统的场景。如果要新增L800M 和L1.8G 系统,建议采用RRU逻辑环形组网方案,新增其他系统则采用RRU级联组网方案;(2)对于室外宏站原有系统进行改造的场景。对该站进行系统扩容时,采用同步将原L800M 或高价值区域的L1.8G改造为RRU逻辑环形组网的方案,其他系统的RRU改造采用级联组网方案;(3)对 于重要场景室外站(如党政军、大型交通枢纽)及站点密度较低的L800M 农村站点。优先采用RRU物理环型组网方案。4)由于环形组网是新提出的组网方案,应结合各厂家BBU设备支持级联或组网情况,进行试点组网稳步推进。
        五、结语
        本文通过多角度详细阐述分析了BBU集中部署下RRU组网不同方案的优势和适用场景,给出了不同场景下RRU组网方案的应用建议。为当前4G网络覆盖组网,以及5G 网络推进节省了宝贵的光纤资源,对 各通信运营商BBU集中部署时RRU组网建设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邬元兰 陈军良 常明.RRU拉远的应用和分析[J]移动通信.2012(20)
        [2]张磊 王锃.分布式基站BBU集中部署建设方案研究[J]通讯世界.2014(03)
        [3]张敏 葛海平 朱碧.基于BBU+RRU解决方案的TD-SCDMA网络室内外一体化部署理念探讨【J】电信科学.2007(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