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市琼结县气象局 856800
摘要:近些年来,极端天气气候愈来愈多发、频发,公众对气候异常愈来愈关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一问题也凸显出了气象科普知识的重要性,使气象科普宣传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气象部门紧紧抓住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国家需求的中心,在气象科普工作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气象科技知识得到较好的普及,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形势还是气象形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气象科普工作也进入了新时代。本文根据多年来山南市气象科普工作的实践,探索在新形势下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山南市;气象科普;实践;探索
引言
长期以来,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服务社会公众、服务国家需求这一中心,开展了著有成效的气象科普工作,特别是在普及公众气象知识方面、气象科普基地建设、拓展气象科普领域、创新科普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取得了可惜的进展。多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南市气象部门把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手段,作为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和形式,扩大了气象科普知识的受众面,在促进社会公众参与防灾减灾工作中成效明显[1]。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气象与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公众的生活也来越息息相关,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掌握和利用更多的气象科学技术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这既是气象科普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也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普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作为西藏发展中的山南市,气象科普工作起步走,起点高。作为气象科普的重要载体—山南市气象科技馆,常年免费开放。目前有专职人员6人,兼职人员10人,科普志愿者200多人;2007年开馆至今,共接待各类参观人员1多万人次,连续十年被评为山南市科协系统先进集体。气象部门通过连续13年的气象科普宣传的努力,不断增强了全社会的气象科普意识和知识,努力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打下了了坚实的基础。
1 抓住科普载体着眼点
作为气象科普的重要阵地,山南市气象科技馆从它开馆之日起就受到密切关注。通过气象科技馆这个着眼点,山南市气象局与县、区科协、学校、社区签订科普共建协议七十多份,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展各种气象科普宣传活动。
1.1馆内展品互动性强
为了做好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提高市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山南市气象局分别于2007年和2016年分二期进行气象科技馆的建设,馆内分三层,有科技展板、计算机科普平台等科普展品建设,有利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再现电闪雷鸣的“雷电通道”,有根据不同风力等级对水中船、岸上树及房屋等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的动态风力等级模盘,有形象地模拟龙卷风产生及运动状态的模型,有立体的大气分层及大气综合探测演示等。
1.2科普讲解人员讲解生动
组织参观的学生和居民一走进气象局大院,出现在眼前的有气象科普外景展区: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站百叶箱、日晷仪器、人工增雨作业高炮等,讲解员在与参观者互动提问、解答的同时,也深入浅出的讲解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科技知识。进入科技馆内部展区,比如在综合探测演示部分,讲解员这样解说:环绕四周的墙壁向我们清晰地标示出了大气的分层状况:穹庐的顶部分是浩淼的太空,灿烂的银河;太空中运行着风云1号和风云2号气象卫星,下方则翱翔的是探测飞机。展厅中间是地形沙盘模型,上面展示的是我国先进的海基和陆基的气象综合探测系统;海洋上的探测船和自动漂浮站,它们随时随地的监测着海洋上的风云变化,配合陆地上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及气象卫星接受天线等先进的气象探测手段,向我们勾勒出一个海、陆、空的立体探测的雄伟画卷。详细的气象数据,准确的预报服务,为防灾减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1.3科普活动丰富多彩
据不完全统计,气象部门的志愿者们年均外出开展防雷安全讲座、气象科普知识、防灾减灾常识授课十二场次,免费赠送科普刊物、科普知识10000多份;由市气象局制作的科普动漫短剧《雷雨天气》已在多所学校一百多个班级、社区播放,受众人数超过两万多人次;开展送气象科普进农村活动,根据不同的季节,组织科技人员深入乡镇企业、种养殖基地,开展夏季午收、清沟排涝、秋收秋种、森林防火、保墒治虫等气象科普服务象。
2 科学应对气象防灾减灾科普
新媒体时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舆论场地,而突发气象灾害的影响以及社会各界对气象灾害的关注,使得强化科普宣传,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尤为重要。[2]因此科学应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加强气象科普的社会责任
气象科学是一门预测科学,对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不能保证100%,因此在重大天气来临前,要做好及时有效的应对。如何应对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要求各级部门高度重视,要有能应对舆情的新闻发言人,关键时刻组织专家解疑释惑,主动发声,第一时间发布权威科学监测预报信息,还要通过气象科普宣传手段,完善媒体沟通渠道,汇集各方力量开展及时有效的科学普及和知识传播。所以对每一次天气过程来说,考气象部门的预报服务能力,也是对其在杂乱信息中预见和把握信息能力的考验。[3]
2.2加强气象科普作品的创作
气象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公众要真正理解确实难度很大。而我们的科普读物、作品还只是停留在报纸、杂志、宣传手册等形式,读起来费劲,理解起来不易懂。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科普宣传画册、科普动漫短剧、中小学生简易读本等形式,进一步丰富科普作品的表达形式,善于把复杂深奥的科学问题通俗化,吸引公众关注,让公众容易理解掌握。
2.3加强气象信息的传播
在广大乡村气象科普宣传存在盲区。因此要做好气象科普宣传,要重点关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气象科普教育。目前,我市已建成基层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全覆盖的机制,协助气象主管机构开展防灾知识宣传、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传播、气象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通过培训班、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对他们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培训工作,并通过他们广泛向广大农村地区老百姓传播气象科普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山南市气象部门把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作为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的努力,增强了全社会的气象科普意识和知识,努力提高气象服务能力,为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打下了了坚实的基础。而新媒体时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面临更加复杂的舆论场地,而突发气象灾害的影响以及社会各界对气象灾害的关注,使得强化科普宣传,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尤为重要。因此,科学应对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加强加强气象科普的社会责任;加强气象科普作品的创作;以及嘉庆气象信息的传播才能够使得气象科普工作能够事半功倍,更好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伍欣.气象科普工作中的一些思考[C]// 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1 城市气象与环境——第七届城市气象论坛.0.
[2]康雯瑛,赵洪升,温晶,et al.新时代气象科普工作的定位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气象科技进展,2020(2).
[3]王东,李忠明,陈云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视角下的气象科普研究[J].科技传播,2020,012(007):16-20.
作者简介:
强巴卓嘎(1976.07),女,藏族,西藏山南乃东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从事综合气象观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