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识逻辑形式研究

发表时间:2020/11/1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5期   作者:边玮
[导读] 近年来,网络发展迅速,时代不断发展,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从传统向现代加快转型
        边玮
        22028419880422****
        陆军装甲兵学院士官学校
        吉林 长春130000
        
        摘要:近年来,网络发展迅速,时代不断发展,为适应新时代新要求,职业教育需要从传统向现代加快转型。当前,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职业技术技能培养体系、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等依然存在短板或弱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价值内涵,优化层次结构体系,突出技术技能优势,完善类型考试招生制度,健全跨界治理体系。
        关键词: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识;逻辑形式
        引言
        职业教育是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不可或缺的,目的就是培养更多技术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有很多优势,可以推动当前的经济,改善生活水平,还可以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中央和政府也在支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争取更快、更好的发展。现在社会发展的如此迅猛,高校在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也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高科技产品频频出现,知识层面越来越广泛,很多教学方面的内容已经落后,无法满足当前对知识学习的需求。所以,这就对高校的职业教育教师要求较高,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应给予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
        1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识
        ①职业教育具有精准扶贫的独特优势,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补民生短板,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的民生教育。职业教育大部分生源来自贫困家庭,职业教育对象与我国精准扶贫对象高度契合。职业教育应该是人人考得上、读得起、用得着的致富教育,是应对相对贫困、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法宝。②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最容易与全民终身学习无缝对接,能够将中国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将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职业教育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帮助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把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在教育普及、教育结构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576.47万人,比2018年增加21.21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9.46%,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达到1280万人。实现2035年教育普及目标,还要继续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2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认识逻辑形式研究
        2.1现实性与适度超前相结合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与地方经济同频,这不仅要求职业教育应充分满足地区发展的需求,还要对产业发展趋势进行适当的预估,从而以职业教育来满足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此外职业院校在实施具体的教育活动规划时,也需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现状,应以实际为依据,科学预估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从而以此为指导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以此迎合地方经济的未来发展需求。在坚持教育与经济发展联动时,应始终以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为原则,为职业发展规划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地方职业教育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有效发挥教育体系的作用,从知识及技能等多方面支持地方产业建设。
        2.2健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体系
        ①巩固中职教育基础性地位。中等职业教育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据统计,即便到2035年仍将有35%的适龄人口不能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很有必要继续保留并发展一定规模的中等职业教育,但必须调整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在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岗位群或行业大类需要的综合性、通用性、基础性能力,为学生升学或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必须打通中职和普通高中之间的围墙,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为普通高中提供职业技术必修课和选修课,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和职业体验课程,让所有学生都掌握1-2个职业技术技能。中等职业教育不全是15-19岁年龄组人群的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在学校内部进行,也可以在职业教育中心或社会培训机构进行。②加快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应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适当扩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规模,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建议扩大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试办本科职业教育的专业范围和招生规模,条件成熟后将其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继续引导更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鼓励高水平工科院校设立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重点发展几十所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培养“双师型”教师;以民办高职院校为主,将部分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在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达地区,新建本科层次应用型大学。
        2.3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完善配套专业和课程建设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国现有的产业业态,从而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必然对职业教育服务供给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职业学校要顺应新时代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人才“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等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更加注重人才的网络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相机增设互联网相关专业,专业培养方案也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课程体系要突显“互联网+”思维,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智能制造等知识和技术通过一体化设计融入到相关职业技术课程中,形成子模块。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大好时机,借鉴国外慕课(MOOCs)和智慧课堂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批具有本校特色的精品课程,合作开发一批本校亟需的课程资源库,参考基于网络的慕课(cMOOCs)、智慧课堂的运作机制,充分调动合作企业、学生、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完善和开发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课程资源。
        2.4推动课程育人,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德育资源
        在现代高职教育中,各类课程均能成为德育的载体。在价值引导的功能方面,思政课无疑是最具“显性”的,人文综合素质课程次之,专业课最为“隐性”。虽然课程的价值“显示度”不一样,但在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方面,是有相同之处的。不同专业根据其专业特点和毕业生就业方向,可以科学总结各自专业的德育要求。只要深入探索,认真总结,高职院校能够做到让专业课透出人文情怀,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大多直接与社会职业和具体岗位对接,立德树人可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内容巧妙进行,范围可以涵盖个人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专业教师还应适时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立足时代发展引导学生胸怀世界,放眼未来,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正确剖析所学专业在国家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结语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需要高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好、更多人才。职业教育会贯穿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始终,高校在教育的同时,应该注入终身教育理念,不仅是高校,还有社会,都要促进各个不同年龄的人群学习,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满足社会多样化的就业需求。职业教育并不是单一的,与国家的支持、高校的教育、企业的配合和个人的努力息息相关。发展职业教育,不仅要将职业技能的学习作为重点,还要重点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更丰富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肖评.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职业,2019(5):24-27.
        [2]焦后海.新时代下关于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8,17(4):6-12.
        [3]民建中央课题组.新时代协调推进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8(12):39-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