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龙飞
41032319880502****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我国地理环境分异十分明显,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地质环境脆弱,而地质灾害是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实施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是今后地质灾害治理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融合多要素的治理理念,对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思路进行分析,可为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生态视角;治理思路
引言
在我国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现况下,我们对自然环境破坏所造成的影响愈发突出,不但在自然生态环境层面展现的愈发明显,同时在地质灾害问题上也展现的十分突出,由于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逐渐变得愈发关键。
1我国地质灾害概况
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性可以说是非常巨大的,在最近的几年时间里发生的巨大的地质灾害都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因为我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再加上地域辽阔,所以我国地质灾害的种类较多,并且各类地质灾害的分布并不集中,从而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诸多的阻碍。其次,地质灾害发生概率较高,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经过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根源就是地理环境的不断文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得各个行业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越发的严重,特别是针对各类资源所实施的开采工作十分的猖獗,如果不能有效的加以处理解决,那么就会对地质结构产生严重的损害。
2地质灾害的主要分类与其特性
根据现如今地质灾害治理的实际情况,为了能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成效,灵活掌握各种地质灾害种类,着重分析其主要特性和形成方式进行充分的了解,以此为接下来的地质灾害治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现阶段地质灾害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地震灾害
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问题之一,地壳运动是导致地震灾害出现的核心因素,这一灾害问题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突出的破坏性以及突发性,极易对地震灾害位置造成许多无法挽回的影响。现阶段,地震灾害在进行预测时依旧具有很高的难度,即使现如今我国地质勘察水平有所提升,地质勘察技术同样愈发成熟和先进,然而仍旧无法及时预测出这一灾害问题何时发生。
2.2地面塌陷、滑坡与泥石流灾害
这一种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在地质结构变化针对这一区域造成一定的作用力影响的方面十分突出。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工程项目建设缺乏合理性与社会资源应用缺乏科学性均是导致这一灾害问题出现的核心原因,所以必须予以一定的重视与关注。
2.3地面塌陷
这一地质灾害所产生的危害同样十分显著,之所以会导致这一灾害出现,主要是由于工程项目建设缺乏合理性,致使相应位置的地质结构遭受一定的破坏,而这便极易导致十分突出的地质灾害问题出现。
3地质灾害治理原则
3.1安全性原则
严格遵照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工程承包合同涉及到的安全施工方面的要求,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开展务必要遵从安全性原则,针对地质灾害加以综合治理,确保生产与安全能够协同发展。其次,工作人员还需要秉承安全第一的施工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来对推动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全面实施。
3.2规范性原则
在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时候,需要专门的设立安全管理岗,针对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所有施工机械设备、物资、人员,安全防护工作的落实等多项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监督,如果发现任何不规范的情况都需要进行及时的改正,保证施工安全隐患能够彻底的消除。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各项工作都需要严格遵从规范要求加以落实,并不断的对安全知识进行学习,促进自身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有序实施创造良好的基础。
4基于生态理念的地质灾害治理思路
4.1绿化因地制宜,优选乡土植物
绿化是治理工程中最能体现治理效果的环节,根据不同的地形、不同需求和养护条件,优化确定绿化方案、物种筛选及植物群落搭配方案,使所构建的人工植被具有美化环境、固土、持水等多重生态功能。使自然生态环境在短期的人工干预下,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能力,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绿化的设计从覆土、树种选择到养护要整体考虑,在一般区域的地质灾害治理中,树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一方面可以提高成活率,另一方面能使得环境更加协调自然。在“三区两线”范围内,养护条件好,景观程度要求高,树种选择可在乡土树种的基础上增加景观树种的设计,在治理灾害、恢复生态的同时,又开辟了新的旅游休闲区域。在高陡边坡的治理中,目前常采用工程措施有挂网喷播、生态袋(毯)等,但是挂网和生态袋等都有一定的寿命周期,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建议优先选择多级绿化平台辅助上攀下挂植物的方法,不易实施工程措施的还可以采用高大树木遮挡,通过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植被群落构建,逐步恢复局部生态。
4.2构建完善的地质灾害防治自动化系统
地质灾害的治理需要结合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可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来构建完善的自动化地质灾害防治系统,使用这种自动化地质灾害防治系统对出现灾害的区域进行分析,提出完整的解决方案。自动化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和防治系统都十分关键,使用GIS技术或者是岩土动量监测技术进行地质情况的实时检测,对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严格检测,一旦超出系统允许的范围进行预警,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设备保护和人员撤离。
4.3充分考虑环境和经济效益
地质灾害的治理设计应充分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在满足生态环境需求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产出。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治理存在较大区别。崩塌治理过程中一般涉及范围较小,且地形坡度较大,应以恢复生态为主;滑坡和泥石流可以兼顾环境和经济,除险后的滑坡区、泥石流物源区可以考虑经济林绿化;地面塌陷治理中可能会整理出较多的平整土地,在经济发展一般的乡村地区,应优先考虑经济效益,这些土地可复垦为耕地或采用经济林绿化,适当增加地方经济收入,也可以考虑作为建筑用地使用。
4.4加大行业改革
改革主要是指对以往的整个发展过程,通过更加新型的方式促进其不断进步,因此在改革过程中,需要专家们对地质工作有更加详细的调查与分析,从中不断地找出不足,并根据经验与先进技术对其进行总结与改善。改革过程中不能够与实际脱轨,要对我国的地质状况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实际把握整体的变化。方案制定过程中更需要遵循科学与合理性。
4.5降低对原始生态环境的扰动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察,尽量不采用坑探、槽探,减少大规模的开挖;钻孔勘探竣工后及时封孔。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实际施工条件,在能满足地质灾害稳定性需要的前提下,减少开挖和削方工程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是地质学、生态学、园林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在优化的体制机制支持下,以融合多要素的治理理念,通过合理的设计,达到以较少的投入、最小的扰动,获得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地质灾害生态化治理将是今后地质灾害治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涛.浅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对策[J].低碳地产,2016,2(19):260-261.
[2]王慧敏.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对策探讨[J].世界有色金属,2017(3):286-287.
[3]田安家.矿山地质灾害评估与治理工作思路探讨[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9,34(01):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