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壶关县供电公司 山西壶关 047300
摘要:随着“南方电网省级计量自动化系统”的上线运行及“两个全覆盖”的顺利收官,贵州电网公司已全面推进配网“同期线损”管理,利用计量自动化系统,开展配网“同期线损”日管控的新常态已正式形成。本文围绕在当前这种新常态下,供电所将会面临一些什么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常态;同期线损;措施
引言
与现实需求相比,配网线损监控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系统功能过于单一,分析能力较差,再加上各配网管理模式上的差异,增加了线损监控的难度。如何做好线损监控和分析,成为当前配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议题。线损监控能够降低能源损耗,提升输配电稳定性。只有做好线损监控,才能充分发挥整个电力系统的价值,提高配网的市场竞争力。
1.线损的含义及产生原因
电能在电力系统的输送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损耗,且损耗发生在电厂到用户电表的各个线路上,这样的电能损耗称为线损。线损存在于整个输电网络,分为技术损耗和管理损耗,可以通过设备参数和实测数据进行计算。如果输配电过程中不能对线损进行有效控制,将会提高其自身的生产成本,不利于配电网长远发展。线损产生的原因较多,且发生在输、变、配各个环节,线路阻抗是导致输电线路电能损耗的主要原因,并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在电介质周围。导致线损的原因主要有终端覆盖不完全、数据采集不完整、电网运行方式改变、双电源设置不规范、线损排查异常等[1]。
2.当前配网同期线损管理的主要指标
馈线日线损自动计算率=可自动计算日线损馈线数/馈线总数,计算当日馈线关口表覆盖且自动抄表,馈线下公、专变计量终端100%覆盖且98%计算电量的馈线,则统计为可自动计算日线损的馈线。
台区日线损自动计算率=可自动计算日线损台区数/台区总数,计算当日台区关口表覆盖且自动抄表,台区下低压集抄100%覆盖且能自动计算电量达标的台区,则统计为可自动计算日线损的台区。其中:计算电量达标针对台区下用户数不同有所区别台区日线损异常率=(日线损率异常的台区数+不能自动计算日线损的台区数)/台区总量,(日线损率异常台区指日线损率低于-2%或高于台区线损阈值的台区)。馈线日线损异常率=(日线损率异常的台区数+不能自动计算日线损的台区数)/台区总量,(日线损率异常台区指日线损率低于-2%或高于台区线损阈值的台区)。
3.配网线损管理现状及问题
3.1工具缺失,集成度差
在对电量和线损进行管理时,需要有统一的管理工具,这样才能确保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就目前状况来看,许多配电网缺乏统一管理工具,管理人员需要从不同的系统中调取相关数据来进行一一核对,这样会大大增加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进而降低线损监控管理效率。配网线损监控信息集成度不高,部门信息交互不及时,均容易造成线损管理疏漏,加大了日常电网运营风险[2]。
3.2数据失真,调控低下
为了满足线损、电量、财务等方面的指标要求,出现一些人为调控电量的方式,导致线损、电量的相关数据失去真实性,无法达到管理的最终目标,给配网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由于抄表方式的不科学,导致线损数据的波动性较大。这主要是由于在传统抄表工作中,抄表时间与供售电量统计不同步,使得计量统计的时间出现前后差异,进而影响了阅读线损率出现忽大忽小的波动状况,不利于线损监控工作的有效开展。线损指标以及线损数据失真会使其无法真实反映线损状况,给配网线损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3.3计量自主运维落地难
线损统计的首要条件是电量数据抄得回、电量数据计得准,因此配网“同期线损”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量装置在线情况,取决于计量装置运维水平。
从机制上讲,激励考核的机制不够,开展异常处置和装置管理的工作没有落到“人”头上,激发动力不足,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能者多劳但不多得,少干者不少得;从运维能力上讲,部分人员素质不高,业务知识老化,装置运维能力不够,计量自动化系统应用不熟,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逐步具备开展计量装置自主运维的能力。外部协调沟通曲折多[3]。
4.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
4.1建立自主监控运维机制
要常态化将线损管理指工作纳入常规工作,需要建立“自主监控、自主运维”的工作机制来支撑。“自主监控”指供电所由营销专责、营业班长等业务能力较强的同志兼职开展系统监控,通过计量自动化系统进行厂站终端、配变终端、专变负控、集中器等运行情况及及各项指标的监控,管理模式从月度发现问题的事后整改转变到日监控及时整改。当发现异常时,监控人员第一时间与客户经理联系,并告知通过系统预判异常原因;“自主运维”是指客户经理接收异常处置派工单后,结合系统研判结果,判断异常类型、范围和预计恢复时间,开展处缺工作。
4.2严抓运维,提升自抄水平,自动计算倒逼4类终端高效运行
以同期线损自动计算率持续紧逼四类终端的运维水平,保证各类终端覆盖率、自动抄表率高位运行,确保同期线损数据完整、可靠、有效。一是形成机制把好新增计量装置的验收关,横向、纵向管控异动,确保各类终端百分之百覆盖;二是构建地、县2级监控体系,负责对计量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和指标进行监控和管理,将各类异常数据纳入监控内容,及早发现未覆盖、不能采、不能用的数据;三是增强计量运维技术力量,加大对计量运维人员的培训,落实计量点计量装置运维责任主体,保障后期运维水平,杜绝计量终端已坏却无人管理、处置滞后的现象,提高基层计量人员对计量装置的处置[4]。
4.3用系统,管衔接,推进电子化移交,管控异动
协同计建、生技等部门,严格落实《配网电子化移交工作指引》工作要求,推进3大专业系统电子化移交流程,确保系统增量档案、数据及时更新;遵守业务流程,杜绝新投运台区、负荷切割台区及增容改造台区未在系统中建立档案就验收投运的情况发生;规范业扩新装建档流程,杜绝业扩新增用户先搭火用电再建档抄表,造成售电量延迟,导致线损发生波动的情况。
4.4建立信息传递沟通及考核机制
从县级供电企业层面入手,要建立部门间工作协同通道,对需要协同解决的问题进行传递、沟通,对限时解决的工作要有回应、有落实,对逾期未协助解决的问题要有提醒、通报和考核;供电所要将区域内发生,但需要其他部门帮助解决的问题进行传递和汇报,要跟踪问题的落实整改情况。落实常态化指标监控、分析、通报、考核机制,以“日跟踪监测、周异常分析、月考核通报”的方式,做好指标日常监控,开展每周异常分析,缩短考核周期,科学开展考核管理,加大过程管控和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的考核力度,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全面激发各部门、各层级主观能动性,变指标压力为前进动力[5]。
结束语
在对自动化的线损监控系统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需要从配网的实际状况出发,既要保持线损数据监控的真实性,又要提升线损监测的科学性。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线损管理时应依照统一化、规范化、技术化管理原则,做好智能监测系统的构建,形成完整功能架构,快速定位线损位置和计算线损值,为配网管理和维护提供有益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晓琪,丘美景.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的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20(01):274+284.
[2]赵峰.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的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9(34):178.
[3]王小军,王莉萍.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的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J].科技风,2018(22):174.
[4]吴大勇,蒋海明,石小敏,张超,刘少艾.探究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的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5):297-298.
[5]徐祖强.刍议电力营销信息化条件下的配网线损精细化管理[J].低碳世界,2017(32):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