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课程“家国情怀”渗透教育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21期   作者:刘赞斌
[导读] 本文在对家国情怀的定义分析下,结合地理课程的特色,尝试探索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并以人教版片段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刘赞斌
        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曹步中学  528421
        摘要:家国情怀在地理学科中的落实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地理课堂渗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主渠道。本文在对家国情怀的定义分析下,结合地理课程的特色,尝试探索在地理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并以人教版片段课程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家国情怀:地理课堂:教学渗透
        地理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学科层面看,地理学科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进一步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引导学生加强对我国地域特色的了解,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可以适当融入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初中地理课程“家国情怀”的内涵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是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延伸。在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及人文情况,并通过深入学习,促使学生在深入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其爱国情感。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进而逐步增强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并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遵循自然规律的行为习惯和正确意识,而且在地理学习中,通过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学科角度看,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世界地理。区域地理的角度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比分析,进而不断增强中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认识我国的现有优势以及不足之处,并以比增强学生献身家国建设的责任感。家国情怀的培养,是提升中学生思想认知的重要途径,在中学地理课程教学中,通过融合家国情怀教育的相关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庭,主动承担杜会责任的思想情感,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家国情感教育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其正确认识自身发展与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而不断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实践中对家国情怀的培养,还包括培养学生对本民族、家乡和家庭的热爱,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建立起一种责任担当,这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初中地理课程“家国情怀”渗透教育对策
(一)教师要积极教研,充分挖掘“家国情怀”教育素材
        思想上首先得重视起来,把“家国情怀”渗透教育作为一个教研课题,积极思考,群策群力,充分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家国情怀”教育素材,便于提高“家国情怀”渗透效率。举个挖掘素材例子,比如讲到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极地地区》时,提问我国在南极地区建有多少个科学考察站?其中一个值得我们中山人骄傲的科学考察站是谁?学生会骄傲地告诉大家“中山站”。引出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学生马上感觉我们中山人杰地灵,与众不同,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教师要善于联系时事热点,架设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情境
        从“家国情怀”渗透教育过程机理来看,应该架设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时事热点就是其中之一。联系时事热点,就是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符合学生心理探索预期,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个体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自我实现。举个例子来说,记得在一次学校星空专题报告讲座上,在课结束的最后我播放了一则新闻和一个短视频,什么话也没讲,也不要我讲什么,未来的星星在指引着大家。其中新闻是212796号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 郭永怀星”。随后播放郭永怀事迹短视频,郭永怀在生命的最后-刻,他和他的警卫用两个单薄的身躯紧紧护卫着带有数据的文件包,他的家国情怀令人震撼,学生触动很大,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取舍,是我们一生的榜样,有利于学生移情,构建升华自己的家国情怀。再举个例子,每年在期中或期末考试期间节选一两个《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里较符合地理教学的人物事迹,学生看后都深受感动和洗礼,非常有助于学生个体“家国情怀”的移情、升华,已经毕业的学生还经常会背诵《感动中国》栏目组写给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三)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外活动等渠道提升“家国情怀”行动力
        “家国情怀”的落脚点就是“建家乡、报祖国之行”,因此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善于培养学生个体对一些地方性的、全球性的热点问题的解决思路、解决措施,并要加强学生课外活动,提高其地理实践力,从而使“家国情怀”渗透教育真正落地生根。如当前时下的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渗透,也有利于“家国情怀”行动能力增强。
(四)教师要提高自我修养,潜移默化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教师的言传身教,自我修养,展现其一定的人格魅力,具有强烈感染力,可以与学生共同演绎许多经典的感动,带给学生很多无言的亲切,这些学生又潜移默化扩大到更多学生,进而使很多学生对学校、对家乡产生认同、归属和依恋,有利于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提高,实现潜移默化的“家国情怀”渗透教育。
三、结语
        家国情怀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为未来社会一名合格公民的必备品质。当然,这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强化,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渗透、教育。同时,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在一言一行中,以真切的爱乡、 爱国品质感染学生,浸润学生的心灵,使之成为有魂有根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谢梅. 基于初中生“家国情怀”培养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8.
[2]文珊. 初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陈杰. 地理课程“家国情怀”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4]陈杰,陈焜,刘恭祥. 基于地理视角培养“家国情怀”的主题教学活动——以“台湾:游子的乡愁”为例[J]. 地理教学,2016,(14):1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