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融合科学教学的有效指导

发表时间:2020/11/1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21期   作者:李文洁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化工作的推进

        李文洁
        (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世纪城小学,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以智能化、多媒体化为主要特点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课程教学产生深远了的影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方式可以更有效解决当前新时代下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学效益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教学;课程融合
        前言:在信息化时代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计算机融合科学教学就是以信息技术载体,将计算机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去。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让学生即使在校园内也能有效地探究身边的科学。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学习态度就是积极主动且有效的。相反,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无聊或完全是被动地学习,就会严重影响学习质量。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欠缺认知能力,加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需要外力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只有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学生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技术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稀奇好玩的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上《我们的家园—地球》一课前,教师先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夜晚和白天是如何形成的?春夏秋冬又是怎样形成的?到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对于昨天提出的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表得出的结论。但是,答案五花八门,没有一个是正确的,学生们的好奇心就被带动起来了,因为大家都想知道正确的答案。这时,教师再将提前下载好的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的视频动画展示在大屏幕上。这样学生们就能清楚、直观地进行观察。原来,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形成了夜晚和白天;而地球绕太阳公转导致太阳光的直射以赤道为中心,在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便形成了四季。所以一门教师不好讲、学生不易理解的课程就在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的基础上被解决了。在科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等多媒体手段,简化教学难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
        二、巧用信息技术,提高科学教学实效性
        科学教学中涉及到很多与自然有关的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法。然而,由于环境的限制,许多学生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仍然缺乏必要的感知。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克服科学研究中的困难。就如《观察植物的种子》的实验,学生能够找到的植物种子是很少的,而且大多是蔬菜种子。如果仅仅观察这些种子,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局限。此时,教师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限制,通过在网上下载不同植物种子的图片来让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科学实践教育活动中,教师也不应回避由于实践的客观性所引发的问题,而应发挥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声音、影视和动画”为一体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修正和完善。这样做虽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但是在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实践培养探索事物奥秘的能力。


        除此之外,实验也是小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记住整个实验过程和现象,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实验教学的目的。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实验只能进行一次,这给学生的学习和记忆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会大大降低。此时,教师可以在科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技术以录制微视频的方式记录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反复观看实验过程并记住实验操作方法、实验中的具体现象和注意事项。在学生在看微视频时遇到新的问题时,要及时向老师请教。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多次学习实验,巩固知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三、巧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课程。通过实际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除了上面提到的科学兴趣外,优秀的科学素养还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等。具体来说,学生应该掌握观察的方法,收集相关实践的信息和证据并不断探索、推理并且通过与他人沟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等。除此之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素养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进行“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的实验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画面:让一个人站在阳光下,地面上会出现他的影子,然后让这个人慢慢移动他所在的位置,他的影子也会随他的移动而发生的改变。观看结束后,教师向学生们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影子的存在吗?物体在阳光下的形成的影子又是怎么变化的呢?通过今天我们做的实验,你们自然就会明白了。”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来,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在实验课上,学生必须要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各方面的能力来完成实验,不能总是依靠教师来帮助自己完成任务。对于一些自己认为不合理的所谓的“真理”要敢于提出质疑,不要认为老师或者专家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在科学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质疑,这样既促进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科学的发展规律,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各种教学方法互相协调,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融合科学教学的优势。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应该遵循时效性、适用性和适宜性的原则,即应在在恰当的时候,在一些需要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题中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科学课堂只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黄会群.计算机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6):12-13.
        [2]李明慧.计算机教学与创客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0):202-203.
        [3]郭川军,蒋巍,李康乐.“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9(05):98-100.
        [4]李婧.融合人文与科学教育  改革计算机基础实验及实践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2(26):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