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华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系 福建 福州 350101)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下,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升高,需要加强对近视的宣讲。并基于协同治理,学校与医院在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协同实施国家青少年近视政策的框架体系。通过建立屈光发育档案,监测屈光状态,并做出科学的判断,结合多途径控制近视,可以有效的控制近视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屈光发育档案;儿童青少年近视;医教协同;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居家隔离,使得一些孩子缺乏户外活动和阳光照射,同时由于上网课,近距离和长时间电子产品的使用,让青少年儿童的眼健康压力增大,导致视力普遍下降。随着暑假的到来,各大医院的眼科门诊中,儿童青少年近视患者日益增多。事实上,近视率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升高,相对西方人群而言,亚洲人群的近视率要高得多[1],我国近视率不断增高,并呈现低龄化及高度近视的趋势。
近视作为常见的眼部疾病,是指在眼睛放松调节状态下,光线经过眼内屈光系统后折射后汇聚在视网膜之前,出现看近正常、看远模糊的视觉功能性障碍。对于目前我国如此高的近视率,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在家上网课,孩子自身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等不良习惯;另一方面是由于家长对于近视知识的了解和重视不够。以往人们有的只是把近视等同于“戴眼镜”,不予以重视[2]。虽然近视看起来无伤大雅, 但其具有隐秘的危害性。一定程度的近视可使黄斑变性、青光眼及视网膜脱落等并发症的概率增加,导致视力损伤、盲[3];且其具有遗传性,还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4]。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近视后,盲目相信市面上各种宣传可以治愈近视的产品,耽误了防治的时机。需要知道近视可防、可控、可矫正,但不可治愈。由于其无法治愈,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角膜塑形镜和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Rigid gas permeable,RGP)在专业眼科医院、诊所的使用,在一定范围内控制近视的进展。但我国总体近视率仍高,需要探索中国的近视防治法。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近视不仅仅是卫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近视是一个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5]。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家庭、学校、社会,更应该携手共同防治近视。
近视的防治越早越好,这是由于近视的发病早晚与患高度近视相关。早期防治工作中,是通过视力筛查出视力下降,或是家长代诉视物喜近、头位异常(偏斜)、看电视眯眼等来就诊,此时常常已经发生真性近视,甚至是高度近视。这是因为处在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其眼球也在不断的发育,眼轴不断增长,屈光状态是一个从远视向近视发展变化的过程。正常生理情况下,3岁时屈光状态为+2.50D,以后逐渐减少,至9岁时屈光状态为0,此后逐渐走向近视状态。这个变化过程中,我们将这种远视状态称为生理远视,或是远视储备。在这个过程,如果早期只做视力筛查的话,在9岁前都是1.0视力,而此时,可能已经存在屈光的问题。
相对于视力筛查的结果,早期屈光状态的变化更加敏感。由于孩子在9岁前存在一定量的远视储备,如果提前消耗了远视储备,虽然裸眼视力表达为正常(0.8以上视力),但随着眼球的继续发育,将不可避免发生近视。因此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工作中,我们已经开始筛查儿童的屈光状态,但由于儿童青少年存在较强的睫状肌调节功能,筛查结果可存在误差。只有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后获得的屈光度,才能真实反映儿童的屈光发育状况。因此,散瞳验光可以避免将孩子的近视前兆漏诊,从而耽误了最佳矫正时机。
1.早期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即从3岁开始近视筛查,每半年散瞳验光1次,将双眼的度数结果记录并保存,同时监测眼屈光生物要素(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眼压和身高的测量结果,客观地反映眼发育的状况。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分析近视的原因和类型,是眼轴因素引起的轴性近视还是由角膜曲率因素引起的屈光性近视,从而采取相应的近视干预措施。通过跟踪儿童眼球的发育情况,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及时判断出异常,针对个体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6]。
建立屈光档案能有效的防止、推后近视的发生,或减缓近视发展,避免高度近视的发生,显著提高了评估预警效率及精准度[7]。然而父母、孩子、教育部门对近视的认知水平有限,影响着建档率。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颁布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多部门协同治理青少年近视的理念。疫情常态下,针对目前学生及家长对近视知识缺乏,专业眼科医疗机构可以与教育部门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同时开设线上讲座、参与入学体检等活动,加强近视知识宣教,加强与学生及家长积极互动,指导屈光发育档案的建立。
以福州市为例,福州爱尔眼科医院,作为一家专业眼科技术医疗机构,创建了青少年近视防控服务体系,建立了青少年儿童近视宣讲教室,同时参与了2020年福州市仓山区幼儿园入园眼部筛查,并建立了相应的屈光档案,采用多种途径落实“医教协同”。强化青少年近视协同治理的意识,构建青少年近视的纵向与横向协同防治体系,多方联动协同治理青少年近视。
2.疫情常态化,线上教学可能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儿童和青少年应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仍需要适当时间的户外活动。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有效的防控近视。户外活动时可选择在空旷通风的地方进行,同时要尽可能减少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做好手部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回家后及时更换衣服,洗手,做好个人卫生。
3.线上教学需要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更需要强调科学合理用眼。把握“20-20-20”口诀(即用眼20分钟,要远眺20英尺超过20秒);遵循“一寸一尺一拳”(即胸口离桌子一拳,握笔手指到笔尖一寸,看书距离要有一尺);严格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即儿童一次不得超过20分钟,一天累计不得超过一小时;选择相应的护眼灯,建议孩子读书学习的台灯色温不宜超过 4000k;学习房的顶灯要求是三基色光源。
目前,青少年儿童近视作为危害我国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首要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通过多途径科学防护,建立屈光档案,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从而在保证做好线上教育的同时,也保护好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对近视进行多方干预,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仍不能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