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对医疗服务设施规划的重新思考

发表时间:2020/1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1期   作者:周柳利 陈恩宇 刘昱君 李文诗 曹贝
[导读] 摘要: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保障,同时在传染病这类生物防灾中作为与其本身联系最密切的设施,也承担着各方救治和防控的重任,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密度的增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用地显得尤为紧凑,公共医疗资源也存在不均衡配置的现象。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摘要: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基本保障,同时在传染病这类生物防灾中作为与其本身联系最密切的设施,也承担着各方救治和防控的重任,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密度的增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用地显得尤为紧凑,公共医疗资源也存在不均衡配置的现象。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公共卫生防控治理体系在疫情面前显得有些措手不及,也暴露出城市医疗服务设施规划的一些弊端,在疫情之下,我们对于医疗服务设施的规划应该进行重新的思考。
        关键字:“新冠肺炎”;医疗服务设施;规划
        在2003年的SARS危机之后,就触发了一系列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体制改革,曾以为已经足以让我们自如地应对未来的高风险传染病事件或危机,但“新冠肺炎”却又一次狠狠的拷问了我们的医疗体系。随着武汉疫情的集聚扩散,远远超出了武汉市及周边各大医疗设施的承载能力,医院“人满为患”,进一步加大了交叉感染的风险。除此之外,各种医疗物资紧缺,包括口罩、酒精、消毒水、防护服、护目镜等资源,这些资源的紧缺,将会使得那些站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增加感染的风险,使情况更加恶化,从这些可以反映,武汉的医疗服务设施和医疗卫生资源短缺,且过于集中,一些基础设施由于资源的短缺,在疫情中无法发挥作用,且应急储备空间体系尚不健全,缺少该类设施空间的安排,接下来就从城市规划角度,去谈谈医疗服务设施的空间结构和布局、医疗资源的配置及与公共卫生体系的联系。
        一、优化医疗服务设施的空间结构和布局
        武汉市总体布局结构为"1366的空间结构,医疗设施在二线城市中已属一流,但在疫情爆发后,医疗体系还是显得手忙脚乱,各大医院床位数告急,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投入使用,集中收治疫感患者,虽然减少疫情扩散,但这还不够,仍然需要征集其他建筑集中收治,可见有太大的缺口。现代城市的超强开发,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布局跟不上城市建设的步伐,医疗服务设施在选址、规模、设施等方面严重不足。
        又由于我国大城市医疗设施布局大多位于中心城区,呈现“中心化”趋势,人流量大,且与环境不相适应,不能进行隔离。虽然目前已有不少高等级医院开始在中心城区外建设新院区,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中心城区的现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由于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无法满足城市的要求时,又会发展成“一主多副”的格局,这时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大幅增加,部分城市由于规划超前性不足,新增医疗设施和服务质量不足以满足就医需求,难以实现就近就医的要求。
        因此,要优化城市医疗设施布局规划。
        1、根据城市发展规模,超前谋划,提高医疗设施的配置标准,预测医疗设施所需规模,并预留弹性,做到医疗设施数量、规模、选址位置、资源适配、服务标准等的科学布局。
        2、要认真研究确定医疗设施分级服务体系与城市空间结构层级的关系,形成适应分级诊疗的医疗设施布局规划。
        3、同时还要注重应急医疗设施的规划布局,均衡、合理布局公共卫生应急救治医疗体系,避免患者集中在少数医疗机构;择选并预留临时性集中救治医疗设施用地。


        二、医疗资源应均衡配置
        在此次疫情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大医院承担着收治的责任,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发挥不大,能够诊疗和收治的医疗机构少,这也是导致医疗服务设施瘫痪的原因之一。最本质的原因就是由于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疫情爆发之后,人心惶惶,许多没病的也去看病,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医护人员和医疗资源缺乏,诊疗不具备“全科”特点,不能进行症状及时识别,也没有组织隔离(社区和居家隔离),更不可能起到救治的作用,这样人们都往大医院跑,人满为患,不仅没有减灾,反而加大传染风险。
        医务资源配置过度集中,大型医院聚集了高水平、高素质医务人员,也有投入大、档次高的医护设备,相对基层设施,人们更相信大型医院的治疗水平,客观上造成了无论是大病还是小病,难治的还是易治的,第一选择都是大医院。尤其是新型疾病来临之时,出现百姓到大医院扎堆看病就医现象,大医院的接诊不堪重负,病人不仅得不到及时识别诊断,更得不到及时收治。我国现状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是普遍问题,在城市群的建设中,应加大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社区与基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高端的医疗资源配置适当下沉,加强区级和社区级医疗机构人员和设施配置,赋予适当分工和职责,发挥其“全科”和“首诊”能力。
        三、加强与公共卫生体系的联系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中的分类,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从医疗资源的配置来看,医疗和公共卫生是两类不同的系统。医疗系统以治疗为根本,其责任为在疫情期间通过对个体的救助,减少确诊病人的数量。公共卫生系统是以控制疫情为主要责任,尽最大努力控制疫情蔓延,减少新增病人,以达到减少确诊病人数量、控制疫情的目的。基于两种系统不同的功能需求,医疗系统所拥有的是医院和医护人员;公共卫生系统所拥有的是研究机构、防疫机构,承担预警及沟通、疫苗开发、学科研究等工作,问题是这两个系统在疫情期间需要高度融合。
        医疗服务设施虽然在疫情中起着关键作用,但一味强调医疗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并不能解决问题,即使其数量和规模的到改善,但总是局限,一旦更大规模的传染病扩散开来,医疗设施也无法救治那么多人,只有控制疫情的传播,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突卫生机构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与公共卫生相关的这些医疗卫生机构应担负起相应的应急职能。而专项规划中对于医疗机构的配置并未与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状态进行匹配,专项规划更关注医疗的空间配置,对于设施体系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内在逻辑关联性考虑较少,因此,在后续规划中,应当多维度的考虑问题,加强与公共卫生体系的联系。
        四、总结
        传染病这类生物灾害相对于其他灾害如水灾、火灾、地震等来说发生的概率较小,目前我国已有的规划,并没有要求编制关于传染病的专项规划。因此对于医疗服务设施规划来说,也常常缺乏远期考虑。,此次“新冠肺炎”的爆发,让我们意识到我国的医疗服务设施规划并不完善,存在医疗服务设施布局的不合理、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以及与公共卫生体系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遇到公共卫生的突发事件不堪一击。我们应该优化医疗设施布局,解决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加快提高我市公共卫生应急服务能力,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再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医疗设施建设的三点反思,作者:罗宝阁.
        [2]从“新冠肺炎”反思医疗卫生用地专项规划编制改革原创邓凌云,中国城市规划.
        [3]梁龙飞: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城市医疗设施布局规划的思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