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银
四川省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 四川 沐川 614500
摘要:初中数学由于本身学习难度比较高,加之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导致了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只有学生喜爱上数学,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才能够提高课堂效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呢?
关键词:初中数学;兴趣;参与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需要教师不断的增强自身素质,优化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系。
1、设置问题调动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从上课伊始,教师就开始让学生翻开书本,不停的进行讲解,书写板书,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一味的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时间进行思考,更不要说带着问题去听课了,学生对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无法形成系统性的认知。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思维发散的特点,在正式授课前,先提出一个小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这个问题由浅入深的讲解,慢慢引入到课堂中,从而得出答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主动进行探索,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喜爱上数学课还能够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意识,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2、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地位,将课堂时间更多的留给学生, 学会适当的放手,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堂每项活动中[1]。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一个题目如果只是听教师讲解不动手解题,很多时候不得其门而入,学生动手操作后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启发。例如在学习“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折纸,学生可以折出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带来的喜悦。
在学习有关“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两个圆的相对运动试验,通过试验学生很容易明白了圆的位置关系,理解相应的知识。学生通过试验亲自动手对知识有了直观的认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只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师生关系和谐、班级氛围良好中学习的学生成绩往往比那些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成绩提高容易很多[2]。在一个班级中,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配合默契,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发言权,从旁指导学生,而学生也能够跟随教师的脚步,紧随其后,这样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在课堂中,教师要对学生及时的予以鼓励和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能力。
4、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实现数学教学目标是师生共同的任务,通过教学,教师教得好和学生学得好的需要得到了保证,彼此之间得到了满足的同时进一步体验到了愉悦的情感。作为教师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倾注精力和情感在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上,精心组织课堂设计,丰富课堂活动,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一个公正、民主的教师更受学生的欢迎,而教师若精通数学,对数学满怀热忱的精神面貌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种情感效应是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解决生活、情感上的问题,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初中数学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式进行教学。只有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才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需要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朱铁.试论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对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J].学周刊,2018(11).
[2]潘艳.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实践[J]. ??中国农村教育.?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