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1/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2期   作者:范晶莹
[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和积累下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综合,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具有重要的影响。
        范晶莹
        衡水市前进小学  河北 衡水  053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和积累下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综合,对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具有重要的影响。新课改中强调了在教育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要求。小学语文学科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让小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水平
        学生的成长教育过程中,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小学生在此时期形成了对事物的认知,所以记忆、模仿能力强,思维也更加活跃。因此,小学教师要优先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教学上注意因材施教。针对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教师要注意选择当前年龄段学生群体更容易理解的诗词、戏曲和寓言故事等传统文学作品来加强学生的文学基础,引导其进行反复叙述与理解,从而达到有意识的认知,从更深层次上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理解。
        1.2有利于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典文化的无穷魅力,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而且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提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明确语文阅读的重要价值,并传授给学生丰富语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对多元化阅读工具的应用,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点燃学生语文阅读的热情,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1.3有助于激发学生传承传统美德
        在阅读教学中渗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也具有积极意义。因为语文阅读内容中包含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及相应的历史故事。科学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这方面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进行主动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历史故事,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对诚实守信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
        2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2.1提取教材文本中的传统文化精髓
        语文教材中的课程文字优美,有着美好的意境,其中还穿插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底蕴,全部是传统文化的烙印。作为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中的真、善、美,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是对中国五千年文明进行研究的起点,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师在让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还要穿插到故事的本身之上,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晏子这个古人的个性特点,清楚当时的背景,学习晏子的精神。教学《两小儿辩日》《孔子拜师》等文时可适当延伸阅读内容,如《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语故事《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习儒家思想中尊师、尊长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学习《元日》一诗时,通过传统节日、习俗,引入春联、放鞭炮的寓意,有很好的教导意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承中,传统文化至关重要,这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利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这样学生才能更加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精粹内容和文化智慧。
        2.2加大古诗词的教学力度,引导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学生初次接触古诗词时,不仅感觉阅读朗朗上口,并且新鲜生动。

与传统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不同,古诗词一般采用整齐且具规律的短句含蓄地写景抒情,阅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易记诵,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匹配其简单的思维形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适当加大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教学力度,引导其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很有必要。古诗词的平仄、对仗与韵脚等艺术表现手段赋予诗句无穷的魅力,阅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语文老师先通过示范性的引读,再教授小学生朗读方法,引领小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古诗词世界。例如:在《望庐山瀑布》古诗教学时,引导小学生抓住古诗的声乐悠扬的特点,让其随之朗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老师播放所配的歌曲,小学生轻轻跟唱。这样按照平仄的规律唱诗活动,能引导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3阅读教学结合写作渗透传统文化
        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是语文学科中最重要的两项能力,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在渗透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完《盘古开天地》后,可以指导学生写出读后感;在《慈母情深》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本文和生活经验,写一篇与父母相关的难忘小事的作文,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结合《讲历史人物故事》的口语交际主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基础上,写一篇与历史人物相关的作文,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2.4通过引入生活元素来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想要有效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还应该做到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把故事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挖掘出来,向小学生们讲述,让他们学习其美好的品德。此外,传统文化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有很多体现。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小学生讲解社会中的好人好事,通过讲述身边的事情,用身边发生的事情教育学生,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来感悟传统文化,也能对阅读有更深入的理解。如在学习《论语》时,教师可以制定“春秋战国四大家”的主题,引导学生完成文章内容学习,掌握与孔子相关的内容,明白孔子是儒家代表,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在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后,教师顺势引入墨家、道家及法家,并介绍他们思想的核心。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查阅网络资料,更深入了解孔子和其思想,初步掌握春秋战国四大家的思想,实现对学生思想体系的丰富,同时还能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2.5加强课外阅读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靠课堂上短短几十分钟就能够达成的,要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就要在课堂之外有所延伸。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这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挑战,需要教师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外,还需要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可以举行一些课外活动,比如结合端午节、中秋节这样的中国传统节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包粽子、看龙舟比赛,并结合屈原的故事,提升他们对端午节的认知,以及对端午节文化活动的了解,从而深刻理解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情怀。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就必须要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层次的认知,这需要让他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不断学习,不断认知,不断提升理解能力。
        3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加强课外阅读等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更好地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晓丽.信息技术下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策略摭谈[J].中小学电教(教学),2019(09):59-60.
        [2]刘璐.探讨如何基于小学阅读渗入小学传统文化教育[J].东西南北,2019(18):166.
        [3]魏双双.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J].中华少年,2019(25):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