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特色活动有效融入户外体育活动的几点做法

发表时间:2020/10/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0期   作者:黄爱华
[导读] 随着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视,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教学改革也蓬勃展开,如何高质量开展农村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问题亟待解决。
        黄爱华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罗溪奕聪中心幼儿园?   福建省   泉州市? 362015
        摘要:随着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视,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教学改革也蓬勃展开,如何高质量开展农村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挖掘整理闽南文化中相关的民间游戏、闽南童谣;充分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设浓厚的文化活动氛围;整合环境资源,创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情境三个方面阐述把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文化传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有效融入闽南特色活动,从而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的几点做法,达到丰富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内容,让幼儿在特定的的户外体育活动环境中,满足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潜移默化的传承闽南文化传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户外体育活动 ;  闽南特色 ;  有效融入
        
        随着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视,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教学改革也蓬勃展开,如何高质量开展农村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问题亟待解决。实践表明:农村幼儿园要提高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必须立足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好农村特有的天然环境;挖掘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和民间幼儿体育游戏资源,创造出丰富的活动器材,逐步开发出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体育活动及游戏。
        根据《纲要》明确提出“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目标要求,我园近年紧紧围绕区级立项课题“《利用本土资源优化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基础和准绳,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创设适宜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活动环境,让我园的幼儿在这形式多样、充满了情趣的体育游戏中很好的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又因为我园地处美丽的闽南地区,有浓厚的中国闽南传统文化氛围,地方民间游戏丰富多彩,如何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文化传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有效融入闽南特色活动,从而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让幼儿在特定的、潜移默化的活动环境中,满足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需要,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挖掘闽南文化中相关的民间游戏、闽南童谣开展户外体育活动  
        1.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源远流长,具有易学、易会、易传的特点,集趣味性、娱乐性、随机性和简便性于一体,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独特的作用。我们通过征集、改进一些民间游戏,闽南童谣,使之更适合幼儿。例如:扔沙包——沙包用约10厘米见方的6块布缝成,内装粗沙后缝合。玩时在场地两边地上分别画1个直径约1米的圆圈,作为各自的家。扔沙包时,分攻方和守方,先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采取胜负,胜者为攻方。可分为人数相等或不相等的两队。开始时,攻方站在门前,守方距攻方约6米处,攻方抛起沙包同时用脚抛向对方,守方如接不到沙包,从落包点将包挪向“家”,攻方用脚踢、挡,如踢准沙包,从家边用脚量到包的落点,1脚算1个,10脚算不了捆。如被守方将包挪入家内,就更换攻、守方。决定胜负,以捆数多者为胜。扔沙包有踢、投、接等动作,对锻炼身体素质和灵活性有一定的锻炼。又如:跳房子,材料只需一块石头或沙包即可,玩的时候先用粉笔在地面画3-5格格子房,人数2至4人、6人不等,分成两组,规则是单足立用足尖前踢石头,有过关规则,两组轮换。蕴涵的教育价值十分明显:幼儿要顺利过关,就要精心选取大小轻重合适、形状扁扁的石头;在扔石头时要根据格子远近控制力度、注意准头。在踢石头时注意不能太用力,确保石头不出界、不压线。既锻炼了幼儿腿部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又培养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坚持性和合作意识。把这些民间游戏和体育活动投入到户外活动中,一定会获得了较多幼儿的喜爱。
        2.闽南童谣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骑竹马是一个历史悠久又意味深远的民间游戏,其中的乐趣妙不可言,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对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作用是其他游戏无法替代的。在我们闽南,骑竹马有这么一首歌谣“骑竹马,骑竹马,大步骑,走去外公家,外公互我二圆钱,二圆钱,买土豆,阿嬷笑讲真有孝,外妈听见目屎流,做人咽通敖计较,人未老,死未臭,人未老,死未臭,何必讲话伤过头。”闽南童谣用最朴素而又最独特的口耳相传形式反映了闽南人“尊老爱幼”习俗的一面。在幼儿园里,一根竹竿加上一个自制的马头形象就是好玩的骑竹马道具,,孩子们可以“骑上竹马”边念儿歌边奔跑,体验骑马的乐趣。其他诸如“踢毽子”、“老鹰捉小鸡”、“跳长绳”、“跳皮筋”、“丢手绢”、“绑手绢”、“舞龙”、“骑竹马”“斗鸡”等等都有对应童谣,幼儿在玩的时候加上这些朗朗上口的歌谣,会让幼儿更加喜欢参与这些民间游戏,氛围更好,并获得综合认识能力的发展。
        二、充分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设浓厚的文化活动氛围
        1.搜索学习相关的闽南文化与习俗,查找相关活动视频
        充分利用网络与外出学习机会,收集泉州特有的活动诸如拍胸舞、竹竿舞、火鼎公婆、舞龙、舞狮等各种闽南童谣的视频,帮助幼儿熟悉这些文化遗产的活动内容与形式,并截取和创编适合幼儿开展的活动形式与游戏,构建具有一定游戏情节的户外活动。我园根据区级立项课题《利用本土资源,优化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理念,通过派老师到刺桐幼儿园取经学艺,重点引导教师挖掘本土资源,通过实践与观察不断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材料与内涵,陆续开发了许多独具闽南特色的民间体育游戏如:《火鼎公火鼎婆》《舞狮舞龙》《竹竿舞》《骑竹马》,并把这些活动融入早活动与户外活动中,大大丰富了幼儿户外活动的内容,让幼儿在不经意中了解与传承这些文化。
        例如舞龙:前期,我们主要通过引导幼儿观摩各种舞龙视频,去了解如何舞龙,重点指导幼儿观察舞龙时会用到的基本动作,帮助幼儿梳理内化为小朋友易于操作的动作。待幼儿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时再引导幼儿去实践。接着针对幼儿年纪小,手部力量小,刚开始活动,配合度较低,我们选取了比较轻便、有一定自由度的自制纸龙或奶粉罐制作的龙(每节单独存在,不相连)引导幼儿玩舞龙。从举龙依次跟着奔跑到在其动作中逐渐添加摇晃、嬉水状,翻滚到后来改换为5-7节相连的布龙重复以上动作,直至将翻滚、举、跑与跨越结合起来,起伏很大。最后配合戏龙珠加上推、点、转,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的龙珠相戏,将龙上天入地,张牙舞爪,骑云布雨等动作特点一一进行表现。《火鼎公火鼎婆》《舞狮舞龙》《竹竿舞》等活动也遵循这一原则对幼儿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后期当幼儿对舞龙、舞狮这些活动比较熟悉后,还可以把舞龙舞狮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互动。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指导,幼儿对这样的具有闽南传统文化特色的户外活动也就能保持经久不衰的活动兴趣了。
        2.充分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南音、大五音营造活动氛围.
        泉州南音、十音铜锣是罗溪文化中的常见元素,其中“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

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大五音中的十音铜锣既是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罗溪独有的文化传承。大五音主要由:大鼓、铜锣、镲、钟、抜组成。这些乐曲曲调高亢激越,常作为演奏乐。由于每逢春节或其它一些庆典活动时,人们都会通过舞龙和舞狮助庆,祈求吉利。并且在舞动时,因为节奏较快,多用激情昂扬的音乐配奏,很能激发观众的情绪,场面也显得热闹。我们就将大五音(可录制、可现场)融入到舞龙舞狮活动中,既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闽南风活动氛围,又增加了幼儿活动的兴趣。
        三、整合环境资源,创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情境,开展户外体育活动
        户外游戏能为幼儿从事自发性的自由探险提供各种机会。户外环境中游戏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最有利于维持和延伸游戏活动。户外游戏场地的规划设计,追求一种与自然的亲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然的替代品。儿童在接触自然的同时,养成尊重环境的态度。本着让幼儿回归自然,让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我们注重创设具有探索性和成长性的学习环境,强调幼儿的亲身参与感受。幼儿园户外场地是幼儿游戏的主要场所,也是园所利用环境开展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幼儿园户外场地和设施的安排除了考虑美化环境还要考虑它的教育意义,要根据户外活动场地特点、幼儿体育活动的动作技能要求和活动材料的性质匹配,合理安排丰富的游戏区域。在我园现有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基础上,遵循“立足本园,因地制宜,挖掘内涵、融入特色”的原则,在发挥地域特色,探索区域活动中环境创设与幼儿活动行为的内在联系,对幼儿园户外环境进行了整体规划,收集、制作相关活动材料,把一些能够凸显闽南本土特色的活动进行有机融合。这些区域或独立成区,或自由组合、或随机融入,进行点缀。具体如下:
        1引进农耕文化创设农耕区:
        1)把幼儿幼儿园对面就有闽南最常见的闽南古厝中的石头墙、红瓦红砖元素通过借景的方式延伸到农耕区,布置成农家小院,布置农具展并提供各种高低挂钩、粮食包(标有小麦、玉米、稻谷标志的粮食包)、粮食袋、箩筐扁担、小推车、粮仓、稻谷、玉米、各种晒谷子、磨谷子、刨的工具、彩旗、稻草、稻草人等,创设一个个独立的农民劳动系列场景:如:插秧苗、晒谷子、晒花生、磨地瓜粉、挂辣椒、蒜头、摘葡萄、摘水果等。引导幼儿在设计的活动情境中通过各种实操型活动,如:刨地瓜、运粮食、挑米粮、磨豆子、晒谷子等。体验农民收获的快乐,珍惜粮食。
        2)利用环境布置把各种小游戏串联起来设计一系列游戏情节和活动流程,如:收成取货(主要动作是搬、抬)—运输(运输过程设置小桥、小木桩等障碍)(主要动作是:抬、挑、推车、端、拿等)- 加工(主要动作为:晾晒、挂、撕菜干、剥玉米、豆子、刨地瓜、土豆等等)——包装(装袋、捆、扎等)又如:结合冬天戏水池不玩水的时机,把戏水池变身嗮谷场,设计晒农作物的情景:搬运,抬稻谷、玉米等农作物——晾晒(倒、耙、用脚给稻谷翻晒、簸箕筛、扬稻谷等)——看稻谷防小鸟(扎稻草人、做旗子)——收稻谷(扫、耙、装、合作装袋、抬等动作),让幼儿自然地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各种动作,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活动过程中注重在引导幼儿参与农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融入智力游戏的因素,引导幼儿在一次次的活动中运用多种材料创设不同的玩法,并结合图文说明设计相关海报,为后面来玩的幼儿开启新的思维方向,创设更多更好玩的玩法。确保幼儿天天都有新发现。
        2.充分利用原有地势,创设野战区。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教学楼后面原本是一片有着高高的刺桐树、小小土坡和山洞的活动场,我们通过简单的改造,模拟构建连绵的山丘、斜斜的陡坡、窄窄的小桥、弯弯曲曲带有木桩的小道,四通八达的山洞;在树下铺上小石子、在树与树之间安装各类挑战性的吊桩、吊环、绳网;在周边绿化的小灌木之间牵上各种挑战性绳网、挂上铃铛,在场地两头设置活动帐篷,添加可移动的滚筒、大油桶、沙袋堆、伸缩栅栏,创设野战区,让幼儿在这里中尽情地追逐、嬉闹、打滚、爬、跑、蹦、跳。给幼儿提供玩具枪、水枪、迷彩服、迷彩网、沙包(纸球)引导幼儿玩我们小时候玩过的闯关、夺旗、穿越火线游戏。
    3.收集制作各种闽南民间老游戏玩具,赋予新玩法。
        1)在投掷区投放闽南特色年俗活动“攻炮城”
        “攻炮城”“是泉州地区非常隆重的一项特色年俗活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初五都会以延续五日的传统民俗活动——“攻炮城”闹开春。 而所谓攻炮城,就是在一根很高的带叶竹竿上,绑上一个糊上红纸的竹笼,即为“炮城”,并在笼内安装一小串爆竹,然后再由参加的炮手点燃手中的爆竹掷向竹笼,利用爆竹爆炸的威力炸破红纸,再以火花引爆竹笼内的爆竹,因此具有一定的危险指数。我们通过改进,保留其投掷的特点,改变投掷材料和投掷目标,来激发幼儿投掷兴趣,把他变成适合幼儿玩的游戏投放到投掷区,让幼儿在游戏中练习瞄准、投掷,投准等技能的同时了解攻炮城这一年俗活动。具体玩法如下:设置一根能立在地面的高杆,杆上的四周设有高低不同的挂钩,四个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纸箱制作成炮城,每个纸箱的开口有大有小,开口方向各有不同(在底部、在侧面、在上部),里面的顶部挂有铃铛。大小不同、颜色、重量不同的纸球、海洋球、乒乓球若干。引导幼儿在玩的时候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炮城的高低与开口方向(中班投掷时高度可适当降低);可同时投球,也可依次投球,(球的选择也是从轻到重);每人每次可投5个球,碰响铃铛即可算成功炸响炮城;可以根据纸箱的颜色、开口的大小选择相同的颜色进行投掷;还可以设适当小奖品,以4-8人一组进行比赛、计数,激发幼儿投掷兴趣。
        2)设置独立的民间游戏区,投放大量的民间体育游戏材料。
        投放各种自制毛线、羽毛毽子、皮筋、跳房子、草绳、麻绳铁环、等活动材料创设民间游戏区,引导幼儿玩踢毽子、跳皮筋、跳房子、花样跳绳、甩大绳、滚铁环、丢手绢、绑手绢、斗鸡、炒黄豆等民间游戏。重点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材料组合、多人合作在游戏中制定不同的游戏规则的方式,积极探索新玩法。
        投放舞龙、舞狮、跳竹竿、竹马、火鼎公、火鼎婆的道具、服装、音乐,创建民间特色活动区,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闽南风活动氛围,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到舞龙、舞狮、跳竹竿、骑竹马、火鼎公、火鼎婆等闽南民俗活动。
        可以说农村能够用于开展体育活动素材无所不在,“人尽其职,物尽其用”,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肯动脑筋,因地制宜,在活动中有效融入闽南特色活动,充分利用这些独有的文化传承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就能创造出更丰富、更实用、更具特色的户外活动玩法与情境,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