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婷
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304
摘要:随着新课改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不断深化,数学科目在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具体指导下,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还要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征,在开展教学时难以形成科学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探究在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以期能够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引言
老师在开展实际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有效进行结合,能够让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1]这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的魅力,这对学生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也正是如此,相关的教育部门对如何有效将信息技术和学科内容进行融合十分重视,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以供相关人员借鉴参考。
1动手实践,激发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动手活动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生活泼好动,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将他们固定在座位上,束缚手脚的同时,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教学效率低下。动手操作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将学生的手脚和思维解放出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求知的欲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这一单元时,若教师直接告知学生1厘米、1分米、1米有多长以及它们之间的单位换算,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的记忆,而对于这些长度单位没有直观的表象认知,学习兴趣当然不浓厚。并且在估计物体的实际长度时就会用错单位,学习效果不理想。考虑到这些,教师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用直尺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如有的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大约是25厘米,宽大约为19厘米;有的量出开关盒的边长为1分米;还有的量出自己的身高大约是1米……。学生在自由、开放的动手操作中对身边的物体课桌、文具盒、黑板等进行了测量,教学氛围也因此活跃起来,一个个兴奋的笑脸充分说明他们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不仅如此,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发现开关盒的边长既是10厘米,也是1分米,从而得到1分米=10厘米,得到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保持学习积极性。用同样的方法他们还得到其它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单位换算。这样经过动手操作,学生积累了大量关于厘米、分米、米等长度的感性认识,为他们正确估量物体的长度奠定坚实的基础。《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学
2将问题与情境结合,落实教学中探究途径实践
问题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线索,教师进行问题教学时,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合理设置教学问题,保证问题涵盖教学重点、难点,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范围内提升其综合素质。而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合理提出教学问题,能够使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简言之,问题和情境应当是统一的整体,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便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教师也要为其提出思考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其问题探索和解决能力。教师的问题设置应做到循序渐进,在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力的同时,分解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设置教学问题与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置三个教学问题:“1.如果让你说明0.1是0.01的10倍,你将怎样说明?2.我们已经知道小数点向右移或者向左移,将会引起小数变化,那如果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两位三位,小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说明原因吗?3.为什么小数点移动将会引起数字的变化,而变化的关系为什么是10倍、100倍、1000倍……呢?”。其次,教师可以将“小数点搬家”当成故事主题,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对小数点相关知识的学习产生欲望,此外,教师进行“搬家”过程的课程教学时,需要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3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多样化教学、并合理安排训练
老师在开展实际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想要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就需要老师充分将课堂的时间利用起来。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而老师将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不但能够有效实现数学教学的多样化,而且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这对老师打造高效的教学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老师在带着学生学习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的《加减法》这节数学课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在草坪上设计几只可爱的小白兔,通过小白兔的来去让学生更透彻地学习加减法知识。而且在学生学习教学课件的时候,老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状态,判断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这对老师讲课更有针对性,对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老师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有效地将数学教材中的重点以及难点知识转化为了充满趣味性的教学视频。这不但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而且对学生更轻易地攻破数学知识学习上的难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对学生更好地学习后面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更全面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师想要有效地打造学生的数学基础,就需要合理地为学生安排训练任务。而老师将数学训练和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这对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数学训练,提升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这种数学训练的方式对学生来说是新颖的,这有助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训练。而老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将声音、文字以及优美图像有效地和数学训练结合在一起,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训练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对学生及时巩固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进行深度课程教学时,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凸显教学本质,不断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形成多维互动的思考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加辽阔而又崭新的空间,使其能够放飞思维,提高自主探索能力,从而培养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宦丽娟.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19(31):32—33.
[2]陈建洪.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03):67—69.
[3]杨勇.数学实验——让数学探究学习更有深度——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数学之友,2018(02):63—65+67.
[4]钱春芳.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J].名师在线,2018(0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