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惠 张芳
(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公司幼教中心,甘肃 金昌 737100)
摘要:拉斯韦尔的线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者和被传播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活动是单向性的,传播者占据主导地位,被传播者占被动地位,这揭示了传统课堂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教师更多地将信息单向地传递给学生。随着教育的逐渐进步,注重教师与学生双方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传播模式逐渐向循环互动模式发展。本文将以传播模式为理论依据浅析幼儿互动教学课堂的发展及往后的进步方向。
关键词:传播模型 互动 幼教课堂
一、互动课堂发展过程
1.拉斯维尔的5W传播模型——单向灌输
传播线性模式最早是由拉斯韦尔提出的,后来的传播学研究均是基于该模式提出的五个部分进行改进优化。
当然,作为早期的过程模式,拉斯韦尔模式还是不完全的,这主要表现在它属于一个单向线性模式。拉斯韦尔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早期的幼教课堂互动模式,教师虽然有意创造幼儿与教师的双向互动,但其本质仍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的知识传播活动,幼儿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因为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教师以口述为主要方式,幼儿由于年龄和接受程度的有限性,很难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或次主体;其次因为教学设施的单调性,导致幼儿接受的刺激仅仅在于听觉和视觉两个通路,从而给予教师的反馈更加有限。考虑到该线性模式中另一个缺陷性——外部干扰(噪音),幼儿在课堂上的精力分散和身体状况导致的信息传输损耗,最终到达幼儿的课堂信息会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课堂信息的传输效果。且幼教课堂相比其他的教学课堂来讲,知识传递中的“噪音”要更多,课堂的效果和反馈往往收取到的更少。
2.施拉姆的循环模式——重视反馈
如图所示,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双方的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
在课堂教学形式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幼儿的反馈行为逐渐被教师重视并得到放大,这让幼儿对知识的解码行为有了更大的空间。在这之中,加入了“小组”这一概念,幼儿活动开始分组进行,在不同的小组内,幼儿的“二次解码”行为被放大,这就意味着教学的内容开始在幼儿的群体接收环境中进行了多样化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小组活动的结果出现了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就让幼儿教学课堂体现出了更多的生动性和可能性,在这过程中,幼儿作为单纯接受者的地位有所上升,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增强。
二、互动课堂可作用的发展环节
1.信源——教师
教师作为课堂中最重要的部分,要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更有利于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和幼儿产生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而教师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语言对幼儿进行引导,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可以通过设置关键词的方式进行引导提问,反复强调会在幼儿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以便幼儿在课后根据关键词发散回忆;同时教师在设置引导问题时应更多倾向于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封闭性问题,“是”、“否”等回答容易让幼儿失去耐心,分散注意力;其次应该对幼儿进行连续追问,帮助幼儿开拓思维发展线条;最后,当幼儿和教师处于两个信息环境中,他们之间的传输将无法完成——即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幼儿的认知经验,幼儿会感到失落迷茫,从而影响参与积极性。
2.信道——媒介
教具作为互动课堂中的重要一环,应当引起相当重视。在幼儿教学中,主题墙、区域活动、玩教具等的设置均是考虑到这一点,以求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性,因此在教具的选择上应该科学有序,注重专业性、趣味性、互动性等重要因素。另外值得讨论的是,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幼儿对信息的接收可以上升到“感知”的程度,信息不再是扁平化的,而是可以通过图像、视频、音频以及场景搭建和还原实现的。多媒体设备已经逐渐普及到各地幼儿教学中,有望将AI(人工智能)、AR(现实增强)、VR(虚拟现实)技术逐渐运用到互动课堂中,让幼儿成为第一手的信息接受者,信息将不再进行第三方的处理进行传递,实现幼儿信息接收的优化和课堂质量的大大提升。
3.接受者——幼儿
幼儿本身是较难把控的不确定因素,教师可以通过重视幼儿反馈来提升课堂效果。注重幼儿的动手性和思维能力,对于其反馈的结果进行引导而非评判。除课堂上的问答、活动参与,也应重视课后的反馈,加强与家长的联动性,让幼儿的信息处理处于一个噪音较少的环境中,为其创造更好的信息处理环境。同时让幼儿的反馈作为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平等环节,要和幼儿平等对话而不是强制性、压迫性的互动,使其减少对于课堂互动的恐惧性和紧张感,尊重幼儿的想法,让课堂交流互动平等和谐进行。
总结
互动课堂的发展是幼教课堂模式转变的重要方向,课堂创新的本质就是提升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个人表演,从“集体性授课活动”变为“多人参与的探讨活动”,让幼儿感知到自己在课堂上是主角,而不是被迫参与课堂。换种说法,将“课堂”的概念转变为“集体活动”,从意识上上转变,考虑幼儿要讲什么而不是教师要讲什么,互动课堂的效果才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