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 叶奇志
江苏省骆运水利工程管理处抗旱排涝队 江苏 宿迁223800
摘要:如今,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方兴未艾,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信息技术持续渗透和发展中,也使得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逐渐走向完善,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到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确保了防汛抗旱监测预报预警、调度等拥有坚实的基础。但基层单位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中仍有一系列问题存在,我们应该全力以赴去解决,鉴于此,文章首先论述不了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了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措施,旨在能够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进而为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
前言:对于防汛抗旱工作而言,其有密集的信息,其一,防汛抗旱部门需要将大量的水情、洪旱灾、汛情等信息向有关政府及行业提供,使防汛抗旱工作能够拥有一定的决策依据,并更好的享受水资源综合管理服务,使国民经济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其二,防汛抗旱工作拥有相关行业如气候气象、生态环境、水情水资源等相关信息支持,故此,加强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既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同时也是防汛抗旱工作良好发展的基本条件。
1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在信息化认识方面,一些地方和中央的具体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完善的统一指挥建设机制,紧迫感不强,没有统一的规划以及相对明确的发展目标,全局建设的有序性十分欠缺。二是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对于防汛抗旱信息而言,具有非常广泛的覆盖面,从而导致建设任务异常繁重,经年累月,信息化建设在投入上始终存在不足,此外,信息基础设施存在滞后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不足行,信息收集和传递手段较为滞后,截至日前,覆盖全行业水利系统的信息网络尚未形成。三,缺乏完善的防汛抗旱信息平台,防汛抗旱信息缺乏标准化,公共传输平台没有广阔的覆盖,社会信息服务缺乏全面性。
2影响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原因
(1)资金问题。我国虽面积广阔,但经济发展状况依旧有很大不同,不同性具体体现在,相比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繁荣,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地方金融机构无法投入相应资金,改善信息配置,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是十分欠缺,使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对防汛抗旱体系的完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影响。
(2)技术与体制。在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我国水利行业网络结构出现了巨大改变,但部分地区缺乏技术指导,导致通讯平台始终沿用传统短信平台,它能降低软件开发水平,关键是地区政府无法有效进行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从而严重的影响着防汛抗旱救灾信息化建设进程,灾害发生时造成严重财产损失,进而使人民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其二,系统应用建设中,除了无法统一技术标准外,在建设内容、设备等级、规模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距,容易出现信息孤岛,降低决策者的决策水平。众所周知,企业的发展需依靠制度的约束,且各类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发展也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部分地区在进行水利信息化建设时,企业内部没有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系统极其混乱,从而制约了各种工作的有效开展,时间长,会使水利信息化建设发展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
(3)人才问题。近年来,随着对各类水利工程建设水平要求的持续提升,在人才选拔上企业也一直坚持“宁缺勿滥”的选拔原则,进而出现供不用求的情况,此外,在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尽管高校各级人才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却不足,选拔出来的人才不能独立适应岗位需要,这不但为一个客观问题,亦为制约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客观问题,最后,严重影响了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
3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措施
3.1持续提升决策支持业务应用的广度、深度
洪涝灾害遥感快速监测评估系统、干旱遥感监测评估预警系统等,集成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降雨预报、作物生长、遥感监测与评价等多源信息,防汛抗旱资源应急调度系统、。
3.2整合资源统一标准
信息化的目的是统一管理,解放人力,提高效率。但是,如果不同时期、不同资金来源、不同合作单位发展起来的制度是相互独立、相互独立的,结果会适得其反,甚至带来数据冗余、配置复杂、使用不方便等问题,导致效率低下和系统不可持续。所以,统一系统建设标准,规范接口标准,加强系统集成,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实现业务系统的模块化组装功能,将成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较好解决方案。
4防汛抗旱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思考
4.1提升防洪抗旱技术的处理能力
因在防汛抗旱工作中信息技术扮演着非常关键性的角色,所以,为充分满足防汛抗旱多类信息处理能力,则应全面发展多层次信息技术,通过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进行分析,以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提高为例,说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指挥系统作为防汛抗旱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应强化信息采集、通信网络、数据统计建设,首先,要改善由不同部门管理的水流情况,然后通过这些信息的分析,使各单位有针对性地做出灾害应对和处置计划;其次,进一步完善现有技术体系,弥补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并且条件好的地区可尝试对新型技术、防汛抗旱产品进行研发,对未及时处理的灾情,可通过这些产品来将人们生命、财产受损害的概率降低。
4.2统筹信息化建设与设计的各个项目
针对在应对防汛抗旱中信息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加强整体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做好统一规划、统筹规划。1)更好防止因各条块分化使信息技术处理能力降低;2)这样,防汛抗旱指挥工作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所以,水利应用系统、信息网络和信息采集应统筹安排,下面通过表格加以展示各自的所包含的内容:
表1
统筹项目 内容
水利应用的系统 水资源管理、防汛管理
信息网络 局域网、城域网以及广域网
信息采集 水环境、水资源、灾情
4.3建设具有专业信息技术的人才队伍
信息化技术在防汛抗旱工作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除了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外,还要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继而将防汛抗旱中对各类灾情分析、判断能力进行提升,切实有效的合理制定应对方案,从而最大程度降低水旱灾害为人们带来的损失。1)定期培训现有人员,结合不同工作岗位对信息技术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的科学制定培训内容,最终将水利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水平进行提升。2)对信息化技术人才进行积极引入,在公平、公开原则下,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可以有效补充水利部门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强水利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效能,在应对村防抗旱形势时,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有步骤、有计划、有目的地工作。3)水利部门应结合具体实况构建良好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以此督促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中对创新路径进行积极探索,最终实现自身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水利单位也可同各大高等院校、IT 企业、科研单位进行密切作,从而使水利单位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拥有坚实的保障。
结束语:
现阶段,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如极端天气频发,使得人们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影响。而其中自然灾害为旱涝危险程度最高的内容,故此,当前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强化水利工程的建设,然而,当前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信息化广泛深入,怎样把控好动态市场变化中的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方向,就非常关键,所以,现如今想要确保市场稳定发展的一个关键方向就是尽快构建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体系,进而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充分保证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秦正发.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探究[J].消防界(电子版).2018(03).
[2]丁留谦.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7(03).
[3]彭亮.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对策解析[J].江西建材.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