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锦
(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太原 030006)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种网络舆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铺天盖地,为疫情防控工作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了解公众舆情和不实言论的传播特点和演化机制,发挥政府、媒体及公众等相关主体的作用,实现舆情的系统性、科学性应对和治理,是此次疫情带给我们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网络舆情 演化机理 系统治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舆情这一新形式,新形式衍生了许多新问题。互联网宽松的信息发布环境,为公众自由发表言论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伴随着情绪化、负面化言论的散布传播,网络舆情呈现出更加不稳定和多变的特点,加大了治理的深度和难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呈现出以下特点:
1.网络舆情爆发突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难以预测,公众的危机准备意识和应对能力欠缺。事件发生初期,政府和相关专业领域在短时间内难以对事件的发展态势和潜在危害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不能及时向公众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应对策略。公众在对事件信息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下,会对网络空间中纷繁复杂的信息产生依赖,直接导致缺乏理性的判断。这段时间往往是网络谣言的高发期和大规模传播期,在有限的网络空间中会迅速聚集大量相关舆情。
2.网络舆情传播广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期间,舆情会大规模产生和扩散,呈现出从局部走向全域、从线下走向线上、从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等特征,不仅在量上保持高位增长,而且在渗透力和影响力方面也在显著提升。同时网络舆情在发挥对政府决策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力方面也明显增加。
3.网络舆情复杂多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初期,由于对信息的掌握不全面,公众很容易被误导,进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在获取和掌握更多信息后,公众的立场和判断可能会发生多次反转,对事件的关注点也不断发生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酝酿到爆发通常会融合多种矛盾因素,事件本身的发展、公众的心理诉求、社会矛盾等常常会形成连片势头,使得相关网络舆情在内容及传播方式上突破点状、线性传播的界限,形成网状结构,复杂性增加。
4.网络舆情危害较大。舆情危害性的来源主要是谣言和极端言论。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影响社会稳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初期,政府主管部门、主流新闻媒体都需要时间来调查确定事件发展和严重程度,公众获取事件相关信息的诉求在短期内一般无法得到满足,这时就很容易受到谣言的影响,进而发表非理性的言论,甚至做出过激行为。而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又大大降低了传播虚假消息的违法成本,大量谣言的广泛传播必然会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影响政府公信力。政府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主体,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权力资源,如果在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反应迟钝,应对措施不当,不能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缓解公众焦虑,会引发大量舆情讨论,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机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十分复杂,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和传播学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了解舆情的演变规律及其中相关主体的作用机制,进而探讨它的系统化治理。
1.网络舆情潜伏期
潜伏期阶段是网络舆情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阶段,主流观点尚未形成,网络舆情呈现发散状态,事件信息、相关舆情夹杂着谣言开始小规模汇集和扩散。在这一阶段,发挥作用的主体主要是公众。事件发现者发布事件信息,接收者对信息进行读取,并基于自身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做出判断推理,形成自己的意见倾向和评论,即进行信息再生产。再生产是信息保持传播能量的重要动力来源,这类评论信息会推动受众关注事件信息,将信息与评论一道传播,以加强信息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使信息得以以裂变的方式迅速传播开去,引发群体关注与讨论,网络舆情在这一阶段呈现小规模集聚状态。
2.网络舆情扩散期
网络舆情在小规模集聚之后,会引起更多主体关注并介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使得事件信息和网络舆情大规模扩散,达到舆论高潮。在这一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主体包括意见领袖和媒体。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参与,是网络舆情从群体传播到大众传播飞跃的催化剂。这一阶段的网络舆情呈现多方主流观点鼎立的态势,主体的态度和意见等不断高涨,事件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舆情呈现大规模复合型传播模式。
意见领袖拥有着专业知识和独到见解,可以通过翻译事件信息来打破解读信息的知识水平隔离,进一步扩大信息的传播影响力;同时他们极多的关注者与支持者,形成了覆盖面极广的传播场域;而且意见领袖间关于事件的互动也会增加事件本身的影响力。
除了对信息进行传播和扩散功能外,意见领袖还会作为意见聚合的根据地,在其自身的领袖权威和公众的从众激励动机的共同影响下,会不断吸纳具有相同倾向的意见个体,形成以意见领袖为核心的意见集团,引导舆论的走向。
另一方面,各路媒体介入和参与,整合事件信息,引导舆论方向。在网络时代的大众媒体承担着筛选、整合和放大信息的职能,并且作为本身有着积累受众的传播主体,媒体也常常扮演着类似于意见领袖的角色,引导公众价值取向。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媒体形式更加多样,一些媒体通过开通微博、微信和移动新闻客户端等,逐步构建起全媒体格局,如人民网、新浪网等。他们为公众提供自由发表言论和互动交流的平台,也结合自身内容生产和加工的先天优势,在舆情场中发表自己的态度意见,实现对自身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发挥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网络舆情衰减期
衰减期阶段,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逐渐流失流量,话题热度退化,舆情传播速度下降。这一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主体是政府。政府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主体,在舆情消减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其拥有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真实性,这是其他主体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在网络传播中公众和媒体都不同程度表现出对政府发布信息的依赖,这一种依赖形成政府在传播领域中的权威。政府及时准确公布事件信息,满足公众对于事件信息的需求,科学引导公众舆论方向,有效避免不实言论和负面情绪的传播,会使网络舆情呈现稳中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伴随事件发生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政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应对与处理,相关舆情热度也会下降。
4.网络舆情消亡期
网络舆情依托事件存在,也有其生命周期,伴随着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及消失,网络舆情也有其形成、扩散、衰减和消亡的过程。在网络舆情中,随着事件的应对和解决,如果没有新的因素刺激或介入,公众的关注与讨论热度会逐渐衰减,朝着理性化的方向发展,直至最后舆情的消失。
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系统性治理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机理以及在各个阶段各主体力量的作用机制来看,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动态多变,是一个开放且复杂的系统。舆情主体是网络舆情产生与传播的机体,推动整个系统舆情的多元分化和多层次传播。所以,把舆情主体作为网络舆情治理的中心和出发点。从系统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两部分,政府主体和非政府主体,因此要用系统论的思维审视网络舆情的治理方式,既要实现政府主体的引导和规范,又要挖掘非政府主体自治的潜力。
1.治理立法。互联网空间宽松的发布环境和法不责众的观念,是互联网空间信息鱼龙混杂的主要原因。治理舆情,要从根源出发,完善网络空间治理及网络舆情规范的相关法律法规。网络空间的发言权、隐私权和信息的真实准确都应基于正式的法律,这是政府主体的责任。
2.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和应对机制。健全舆情监测评估机制,重视舆情的监测预警,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来进行舆情信息的挖掘、整理、评估、分析等工作,解决海量的、异构的、快速变化的信息管理问题和体制性障碍造成的条块分割和信息孤岛现象,克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等难题,实现信息资源的跨部门信息共享、跨网络整合互通、跨终端连接融合,超越碎片化管理,形成协同与系统治理,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意见。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要提前总结形成关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处置预案,设置应对原则,为以后的事件处置作指导或参考。组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指挥与宣传部,高效地集中政治资源,及时准确公布信息,政府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和资源优势,构建自己的发声平台,打造自己成为公众信得过的有影响力的“体制内领袖”。定期进行模拟演习以保证在真实状况下能够完整准确地贯彻预案,使行政机关的每一个职能部门都熟悉事件应对的诸项事宜。
3.发挥社会自治作用。第一,媒体自律。作为公众价值取向的引导者,媒体的一言一行都将代表主流的声音和方向。因此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要树立服务意识,将事件有关信息及时准确告知公众,疏导公众情绪和恐慌。在发布信息、发表意见时要考虑职业道德和素养,杜绝负面不实言论的传播,不可为搏眼球而虚报信息。第二,社群自治。在此次的疫情防控中,网格化管理为城市和基层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治理提供了思路。在舆情的形成过程中,社群是舆情初步形成的阵地。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以网络社群为单位,社群内制定规范,相互监督,遏制负面不实言论的形成和进一步扩散,创建共同治理网络环境的平台和载体,形成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第三,公民自治。网络舆情的起点是个体。因此,治理要以育人为核心。要使网络舆情的治理发挥长期有效作用,根源在于对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的教育和引导上。引导公民进行自我学习与提高,增强公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媒介素养培养等,引导公民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与网络行为规范,使公众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不会因网络中复杂多样的信息影响产生动摇与恐慌,也不会信谣传谣,发表不实言论等。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2]崔鹏,张巍,何毅,齐婧.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及政府应对能力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02):75-83+95.
[3]林燕霞,谢湘生,张德鹏.复杂交互行为影响下的网络舆情演化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20,28(01):212-221.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基于敏捷管理的城市公共卫生危机管理模式研究”(编号:20BGL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