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10期   作者:佘涛
[导读] 学校体育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
        佘涛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乌沙中心小学 安徽省池州市 247100
        摘要:学校体育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陶冶学生的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实践证明,在体育教学中,加强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教育,是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
        一、利用体育课堂常规进行德育培养
        课堂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它对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与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堂常规的贯彻落实,严格考勤、考核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可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例如:对低年级着装的要求,上课集队的要求等。通过课堂常规的教育,能够严明纪律、严格要求,达到爱生尊师、安全锻炼,一切行动听指挥和增强集体荣誉感等目的。所以每个体育教师都应把贯彻落实课堂常规作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认真搞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高尚情操,养成严谨治学的风气。
        二、运用具体的教材内容和特点展开德育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任务。例如接力跑、拔河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田径、体操、球类等教材,都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良好品质,又可增进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美德;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是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最好时机;韵律操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陶冶美的情操和提高审美能力。
        但由于各教材的形式不同,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又各有侧重点。如基本体操的教学通过全体学生配合,协调一致,可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各类跑、跳、投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精神。各种集体竞争的游戏和比赛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体育基础知识教学更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利用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对比,讲述我国体育事业的繁荣兴旺,五十年代我们中国人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 2008年奥运会上武术将纳入奥运比赛项目之中等生动、具体、激动人心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民族体育项目的教学、练习和比赛中,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的文化。如在各种跳绳、踢毽、滚铁环、踩高跷等内容的教学中,运用这些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民间风格,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源流畅,从而产生了爱国之情。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思想性,结合学生特点确定德育渗透的具体任务,制定相应措施,以确保德育渗透任务的完成。
        三、通过课堂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渗透德育
        体育教学中,学生活动空间大,对外界的干扰容易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同时,由于学生在进行身体练习和竞赛、游戏等活动时,学生之间的联系、协作对抗也较多,不可避免的有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的发生,因此,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

教师应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在篮球比赛中,有个别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及时给学生以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又如上课时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天空突然下雨、学生中有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之举等。偶发事件往往具有短暂性、突发性、外观性和差异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做教育的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一切行动和表现,及时抓住课中的偶发事件,因势利导,态度鲜明而又迅速地进行处理。在教育学生时,以正面教育为主,语言要严肃诚恳,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讽刺挖苦。但是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要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这样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四、创设游戏教学情境渗透德育
        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多数游戏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情节,又有对抗和竞争,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游戏教学时,一是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要重视发挥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培养他们机智、勇敢、团结、负责、遵守纪律、活泼乐观、进取、创新等优良品质;二是教师对游戏的选择要准,渗透要实,方法要多,可采用“故事法”等,创作出一定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在游戏练习中,将“障碍接力”改名为“解放军送情报”这一情景游戏,将游戏内容故事化。将游戏过程的各个障碍改为绕过“敌人的哨岗”、跳过“小河”、爬过“山坡”、最后奔跑到“目的地”等,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学参与了练习,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三是在各种游戏的教学和练习中,要求学生遵守游戏的规则,尊重裁判的判决。强调比赛的真实性和公平竞争,能体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良好赛风。由于集体竞赛活动,且富对抗性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团结、配合用集体的知识与力量去争取胜利的集体主义教育;并利用竞争的特点,进行竞争意识、尊重对方、尊重裁判、相互学习的体育道德风尚的教育。
        八、心理素质更是德育培养的良好途径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心理状态健康和病态的程度。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心情,有宽阔的心胸,经得起生活的风吹浪打,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屈不挠地前进,我们就说他的心理素质好。如果一个人悲观抑郁、心胸狭隘、自卑怯懦、缺乏适应社会和创造生活的能力,我们就说他的心理素质差。体育教学同语、数教学一样,也有学习困难生,这些学生大都是本身身体素质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练习效果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者没有达到预定的练习效果。我们称他为“体育后进生”,会造成了自卑心理的发生。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对批评过于敏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自我认识不足,不相信自己能学习、掌握某项技术,因此在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只要听到别人的评价带有批评的含义,就丧失了练习的信心,不愿继续练习。若此时对这些学生进行勇敢、顽强、刻苦、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的培养是毫无收获的。但他们仍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学生的自卑心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只不过是在体育活动中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恢复了心理平衡,自卑心理就可以克服和消除。教师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平衡,要及时抓住闪光点进行激励、给予表扬,使学生产生满足感,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改变他们的消极心理,多将自己的现在与过去相比,看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多方位、多渠道的,随时随地的。只要我们把握时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融合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吴卫春.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田径,2019(08):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