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的渗透实践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张勇
[导读] 在目前教育改革化的背景下,我国实行了以人为本、
        张勇
        南通市海门区四甲小学
 
        摘要:在目前教育改革化的背景下,我国实行了以人为本、德育教育为主的新型教育方式。由此就能够判断出德育工作在目前教育行业中的重要性。我国学科教学在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研究性学习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研究型学习的关系以及渗透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为研究性学习的德育意义以及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意义,为推动我过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德育工作;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
引言
        在目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德育课程的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德育课程的形态也更加全面化。很多专家学者也开始广泛应用德育课程的观念来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内容,并通过各种隐性方式来进行德育工作,进而拓展学校德育课程的范围。其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课程是有最重要的尝试之一。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在目前各地区研究性学习实践成果来看,研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养成,同时研究性学习也是一个德育过程,能够直接拓展德育教学渠道,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助力。因此研究德育公路中与学科教学,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与渗透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的德育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丰富了德育的途径
        传统学校中的德育教育实效性较差,这是因为教师过于重视理论上的说教,采用的是灌输式教育,教育的方式过于传统。尽管也强调了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者之前的关系,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只是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因此难以把控三者之间的关系。国务院曾经发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曾经明确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最开始的场所,学校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场地。因此学校以及家庭之间应该保持良好的分工,双方保证良好的互相衔接,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由此能够看出,在目前社会环境以及德育环境中拓展德育渠道是十分必要的。而研究性学习能够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帮助学生思想自主探索,进而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中就实现了德育的渗透,也就是拓宽了德育教育的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倡导主动性学习的教育理念
        接受性教育就是传统的以知识、课堂以及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为被动方的教育方式。一直以来传统教育都是以接受性教育为主,但是根据实践研究表明,这种单一式强迫灌输的学习方法滴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并不利。美国学者比格斯在研究学习方式与结果的过程中就直接提出了33P模型,其中指出了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有学者对上海300名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只会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深层次的认知吃啊能够促进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提高,进而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但是想要实现转变单一接受性教学的方式,将课堂的主导位置还给学生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研究型学习倡导了学习者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同时也强调了教育者在课堂中应该发挥的引导作用,再加上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普通课程,因此自身的推广就更加方,这就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改变传统的固有教学模式,更容易接受新型的教学方法,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意义。同时传统教育方式的改变除了在研究性学习基础上还应该包括别的教育领域,其中德育教育也一直强调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因此研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还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师带来积极的德育效果。
二、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意义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科德育渗透的意义在于:
(一)以知识为载体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我们知道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往往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在一起的。在学科中渗透德育,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教学组织形式相对稳定
        “班级授课制”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为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学习时间被分割成了若干个分钟,学习的具体内容则被分配到了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学科,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分配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这些学科遍布所有知识领域,而且延续时间长。任何学科的学习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区别,这要靠科任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进而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行为的养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都是需要相当程度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而各个学科的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有的是釆取直接的方式,有的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内化成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呼吁已经很多年了,但我们的实践中应试教育仍旧占据着主导地
位,研究性学习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此外,对学生进行学科德育渗透,不仅是课程目标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加关注人的成长,作为教育者只有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在课堂中组织引导,帮助学生自己认识、体验、践行,通过学生自己的“建构”去感受、理解、领悟道德。无论是在论体系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需要将原来零散的、临时的、应景的、缺乏实效性的、难以评估的学科渗透德育,通过整合资源将其设计转换成指向明确的、持续作用的、能有效评估的德育活动,真正实现“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王剑峰.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辽宁教育,2018(06) .
[3]张云环.学科教学中如何加强德育渗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7(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