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乔
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多样,将媒介集中于一体,灵活地应用于不同学科展开教学活动实践,改变了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使教学活动更富有乐趣,学生的主动性变强,网络资源的共享使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得到多方面的刺激,扩散了学生的思维,是教学手段的一个大创新、大改造。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融合 ;资源共享;应用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跃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更为突出。 多媒体技术能够把复杂的、抽象的客观事物简单化、形象化、立体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教师在各个学科中运用投影、录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工具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把多媒体技术融入进每一学科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实施意见中着重提到了新的课程标准:“教学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尽可能选择和使用具有直观、有趣,带互动性的现代多媒体课堂教学技术和设备,以促进充满高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把基础知识转化为可看、可读、可触摸的课程内容,应由浅到容易、由远到近、应由抽象化到直观,狠抓学员实践活动的过程。
一、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创设导入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
“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老师应当在整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设置课程内容及激发学员主动探究的内在因子。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及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再加上课堂上的快节奏、大容量,学生极易疲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等情形,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他们对知识和探索精神的渴望。
以语文为例,小学一年级拼音《a o e 》的学习,很多的学生在幼儿园的时候读到过,但只限于读,对它们的形状,正确的发音姿势并没有印象,而且也没有要想学的样子,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在黑板上投影出清晨小山村的热闹的场面,而且配有动听的音乐,介绍该图画中的小故事情节,孩子们的视线马上被转移过来,在适当的时候请孩子们仔细地找寻图画中一些相当特殊之处,进行分析,学生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气氛十分融洽。多媒体技术辅助的课堂教学将静态变成动态,枯燥变成有趣,无声变成有声,渲染了学习氛围。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建立在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软件形象、立体、操作简单,科学有效地使用这些软件,能使学生看到更直观、立体地画面,省去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尴尬场面。
又譬如教学活动《黄山奇石》一课,课文内容仅仅描写了黄山一小部分较有名气的奇石,学生在学完课文内容后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他们想看更多的黄山奇石,多媒体技术恰好就能实现孩子们的愿望,把课文中提到的奇石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并请孩子们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奇石再一次地细细观察,让学生领略与作者不同角度的美。
学生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就自身的疑惑问题向学生、教师、社会讨教,展开讨论,依照自身的兴趣展开某个方面更为深入地学习和探寻,发展自身的个性特点。学生获得知识不再纯粹依赖教师的分配以及讲授,学生可以在学习中看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创造性的思考问题,演变成发散性思维。
三、信息技术全方位的表达出学科深层次的内涵
信息技术能把不同学科的重、难点非常全面地展示并剖析出来,能把知识点应用到非常完美、到位。它们最强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特别应是在语文的应用中可以说应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北京亮起来了》通过多媒体技术再现北京夜晚绚丽多彩的灯光,它能够结合情节,图像、声音、情感于一体,很好地展现出对本文作者所应该体现的意境,重现当初的背景,而且计算机软件配备的语音基本功能以非常规范的、流利的普通话,极具感情的朗读课文,一方面可以感受祖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另一方面加强了语言的表达能力,提供了普通话的学习气氛。
四、信息技术的利用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延伸
建立在多媒体技术研制上的教学软件更具体有针对性和灵活样,在音乐、动画的陪伴下,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克服被动学习,把课堂的模式逐步延伸,让课堂与课后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实现家校互动。
人们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互动外,互联网的使用更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充沛的网络资源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便利。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网络资源这个百宝箱,获取一些我们想要资料进行到教学中。例如,在课堂教学“黄山奇石”中,只涉及了黄山著名奇石的一小部分,孩子们的脑海中充满了疑惑,他们更想知道“天狗望月”的造型是什么样子的,“狮子抢球”中的狮子有多威武呢?到底是哪只狮子抢到了呢?黄山的奇石到底还有哪些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那么我把他们带到计算机网络室,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搜索与黄山有关的资料,在了解地基础上又续写了“喜鹊登梅”,“狮子抢球”。这样,学生不仅对黄山的奇形怪状的石头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有着神奇美容师之不的黄山云海,处处青松点染的奇怪松树,袅袅琼浆绿荫环的温泉等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了黄山美的与众不同。
(二) 通过网络进行资源共享。
1.对老师来讲,由于信息技术水平、时间限制、看关键问题的侧重点各异,等众多原因,如果专门为一节设计制作一个课件是非常劳神费力的事,而且课件利用率不高。资源的共享刚好解决了老师的难题,可以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共享优势,选择最合适的课件,通过网络交流,在线讨论,设计出适当的课件,并在课堂实践检验中集大家的优点,不断地修改、琢磨制成精品加以推广,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备课速度和备课效率,也使老师有了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兴致。
2..对学生来说,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以轻松解决难题,只要读取相应的文字描述,具体内容随之而来,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面,激起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可以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打破时间、空间限制、高速灵活的教学信息获取,这种新型的教学环境支持创建真实场景,别样的交互方法以及打破常规的协作交流,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把应试教育为主逐渐转向素质教育,把单纯的书面考试逐渐转向全方位的学习,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多媒体科技手段,把教学过程转变为学员在学习中自主探究过程,形成独立的个性特征及学习习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利用网络资源改变老师的教学方式。
网络资源的使用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学习,也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备课过程中教学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资源,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将教学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优化教程,时刻鞭策自己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上,利用网络资源精心选择内容和材料,进而促成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以全方位、高层次、多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它的魅力,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更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引导学员主动学习,提升学员的热情及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各个学科的教育资源,互相融合以培养学生较强思维能力,建立良好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许磊,武书彦.论如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J].光盘技术,2009,0(0):0.
[2]郭乃照.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J].科技日报,2011,5(26):0.
[3]黄超文,胡惠明,孟庆光.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