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主题课程对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促进作用

发表时间:2020/10/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1期   作者:唐秋荣
[导读] 新时期的学前教育应该注重提高幼儿的学习品质,
        唐秋荣
        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幼儿园     541999
        摘  要:新时期的学前教育应该注重提高幼儿的学习品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幼儿的主动性。本文分析了探究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更灵活的授课形式,更生动的教学设计,创设生活情境,拓宽幼儿思维,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探究式主题课程;幼儿学习;学习品质

        幼儿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针对幼儿特点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应该充分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实践,在课堂设计中应该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本文通过阐述探究式主题课程的理论内涵,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探究式主题课程对于幼儿学习品质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启蒙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探究式主题课程的理论内涵
        所谓探究式主题课程,主要指的是在课程设计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听讲的教学形式[1]。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探究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轴心”设计符合其身心特征的课程,提高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式主题课程对幼儿学习品质的促进
        2012年我国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指南强调了幼儿学习品质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独特价值。幼儿学习品质指的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和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2]。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提升幼儿学习品质,是衡量教学模式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准。探究式主题课程,强调转换教师角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幼儿教育的特点,对于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一)灵活设置教学目标,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幼儿
        幼儿处于身心的快速发展阶段,对周边环境有着很强的探索欲,然而受限于师资储备不足、幼儿园教学设施有限等客观条件限制,很多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基本停留在教师统一授课的形式,大多数时间里,儿童都是被动接受的状态,师生互动有限。对于自我约束力非常薄弱的幼儿来说,如果让他们完全主导课堂,确实可能会出现上课效率较低,课堂秩序混乱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更加灵活的设置教学目标,在统一学习的过程中,让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幼儿,突出幼儿的个性差异,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


        例如在美术手工课上,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固定统一的授课形式,比如指定一个场景或物体让幼儿去描绘,教师应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设置更灵活的主题,例如可以用“圆形”作为题目,让幼儿自由发挥,画出自己能想象到的圆形物体。这样不仅可以营造出更自由的学习环境,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联想能力。在手工课上,教师也可以使用生活中的物品来引导幼儿进行创作,例如可以让幼儿利用牛奶包装盒、纸杯等便于剪裁的物品,不限制具体范围,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制作自己能够想到的东西。
        由此可见,虽然受限于客观条件,幼儿园很难让孩子完全主导课堂,但教师可以发挥巧思,利用探究式主题课堂的思路,强调幼儿的主动参与,注重幼儿的亲身体验,只要这样,才能切实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二)拓展幼儿思维,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很多教师认为幼儿年龄较小,身心尚未成熟,自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因此在教学中主要注重帮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其实3-6岁的儿童,思维意识极其活跃,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期,对于音乐、语言等能力的培养,这个时期都是最佳学习时间。教师应该改变之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改变简单重复的环节,努力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例如在幼儿园的体育课中,很多时候教师都是辅助幼儿依次穿越各种障碍物,或者依次学习各种动作,课堂设计基本上都是在重复,每个幼儿都在做完全相同的事情。在探究式主题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主动思考,自己去解决问题。例如可以让幼儿分组协作,穿越不同的障碍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让一些障碍物有一定的难度,让幼儿通过挪动其他教具或者互相帮助来完成障碍物穿越,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那些表现出色或者努力帮助队友的儿童,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倾向。
(三)贴近生活情境,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在教学中创造贴近生活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生活情境比传统的课堂模式更加生动,可以让幼儿消除紧张感,营造更加轻松的氛围。探究式主题课程的核心是活动,而不是讲解,以活动驱动教学,就需要教师更加贴近生活,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
        例如数学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一般是比较枯燥的。一些幼儿园采用跳蚤市场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教师鼓励幼儿自己准备出售的物品,对物品进行定价,在买卖过程中进行计算,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数学水平,还提高了幼儿的沟通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授课中,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重构,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比如在美术课中,教师可以设置主题“我每天看到的房子”,让幼儿回忆每天看到的不同类型的房子,通过绘画过程,幼儿可以直观的感受到生活中房屋的不同造型,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描绘房屋周边的景观,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结束语:
        启蒙教育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幼儿园课程中还是老师主导课堂,幼儿被动接受的教学状态。本文通过分析探究式主题课堂的理论内涵,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论述探究式教学对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作用,为国内启蒙教育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参考文献:
[1]唐智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01(05):16-19.
[2]王中华,刘志婷.回眸与反思:我国关于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4):31-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