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荻
华南师范大学
摘要: 当前我国提倡现代化学龄前教育,将幼儿心理、行为与意识、社会性塑造等内容列入教学范畴,不少 幼儿教师开始意识到通过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行为来正确引导其建立各方面价值观的必要性。由于游戏观察能力需要大量教学经验作为依托,导致很多 幼儿教师难以快速掌握其中奥妙,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打通教师沟通渠道就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从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角度出发,参照实际情况,对提升教师游戏观察能力的必要性和主题教研活动对促进教师游戏观察能力的意义做了简要陈述,并提出了几点优化主题教研活动的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主题教研;教师能力;游戏观察能力
引言
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进行游戏行为观察和分析是获取教学活动效果反馈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能帮助教师优化游戏设计,间接地提升幼儿参与游戏的愉悦度。另一方面,借由游戏观察环节,教师可以清晰地发现幼儿的情绪状态、价值取向和行为类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引导教育。为提升教师的游戏观察意识和能力,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十分必要,但是如何确保主题教研活动的质量,让 幼儿教师从教研活动中得到有益教学信息,切实提高意识和能力,是值得广泛讨论的问题。
一、提升教师游戏观察能力的必要性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是获取知识、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其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切入点。通过观察幼儿游戏行为,分析其行为选择的原因和合理性,教师可以清晰地判断出幼儿的心理活动方式,从而选择合适的渠道对幼儿的综合素质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
在学龄前教育阶段, 幼儿教师应该着重加强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因为一方面来说,当代 幼儿教师普遍掌握比较专业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幼儿行为的解读较为准确和客观。另一方面, 幼儿教师是学龄前儿童在集体生活中相处时间最长的成年人,密切关注幼儿群体在游戏模式中的行为取向,对于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十分重要。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Montessori)说过:教师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成长的需要。不管是为了优化教师自身能力体系,还是为了完善幼儿教学模式效果,提升教师游戏观察能力都十分有必要性的。
二、以主题教研促进教师游戏观察能力提升的优势
1、通过信息分享激发新思考
每名幼儿教师都有自己对教学的独特理解,也会形成各有所长的知识储备。在日常教学中,幼儿教师会不断打磨自身的游戏观察技巧,将其转变为不可替代的教学优势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每一名教师都是丰富 “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课题研究成果的信息来源。加强教师之间的信息分享,有助于激发教学新思路,推进教师队伍对幼儿游戏观察的认识。主题教研作为一种目标明确、组织性强、灵活便捷的教学研究形式,在这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
2、通过教研讨论发现新要点
在主题教研中,教师会集中讨论幼儿游戏案例,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论证,集思广益,有助于激发灵感,发现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新要点。在一些教研活动中,教师被赋予特定的观察角度,主题教研以“视频案例播放+互动提问+思考讨论”的模式展开。教师能够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客观分析案例情况,并且在讨论中进行自我校准,这是教师独立进行教学反思时不容易实现的教研效果。特别是对于长期担任单一观察角色的教师来说,主题教研活动是帮助其体验新视角的好机会,能够帮助教师建立多元化的观察能力体系。
3、资源整合弥补个体教学经验的不足
教师的游戏观察能力是借由教学经验产生的,但每名教师的亲身教学经验数量和质量都有限,在从个体经验中积累教学信息时很难不受主观认知的影响,这会造成幼儿教师思考视角的局限。比如,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幼儿游戏行为的理解更多来源于教科书本,一开始面对真实环境中的案例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主题教研活动就能够为其提供信息支援,其它教师对于游戏观察技巧和能力的总结能够帮助“新手” 幼儿教师弥补自身经验的不足,从教研成果这个宝库中汲取能量。
三、以主题教研促进教师游戏观察能力提升的策略
1、从现实问题出发,明确教研重点
主题教研活动的目的应该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通过集体力量对问题解决的方法进行拓展和创新,不应为了研究而研究。当教研内容局限于理论层面,教师就无法从中获得真实教学环境中的能力素养。所以,以提升教师游戏观察能力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应从现实教学中的幼儿游戏行为案例出发,最好是教研参与者实际的教学对象,这样教研能够直接解决教师日常教学中的疑惑,也增强教师的主动参与感。
以建构区游戏的幼儿行为观察和分析为例,教研小组在开展研究活动之前,可以对幼儿园中学生的游戏过程进行视频拍摄,选取多种观察角度,在视频中展现不同幼儿的行为取向,形成对比,从而体现出讨论点和现实问题。比如,一些幼儿在搭建积木时希望担任“设计师”的角色,而另一些则作为传递积木的“协助者”,还有一些幼儿会成为积木建筑的“破坏者”。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能无法同时兼顾观察这些指向性不同的行为,但教研活动可以清晰地平行展现幼儿行为差异,能够帮助教师打破现实教学中观察角度的局限。
2、习惯于换位思考,拓宽观察视角
幼儿的思维模式与成人是有差别的, 幼儿教师群体虽然掌握一定的幼儿教育知识,但想要真正“看明白”幼儿的游戏行为,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主题教研活动中,教师可以亲身体验游戏环节,站在幼儿的主观角度去理解行为合理性,去发现优化游戏设计、丰富游戏内容的突破口。
以建构区游戏为例,教师可以自行分组,进行“积木搭桥”游戏的体验。在每一组中,教师发现不同角色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集体游戏成果产生的影响,还有阻碍完成游戏结果的阻碍因素。在体验结束后,教师对游戏过程中的体会和问题进行记录,集中讨论如何引导幼儿创新游戏模式,游戏中可能会产生什么种类的问题等。通过这个过程,教师能够对幼儿游戏行为有一个预估,对游戏中观察幼儿行为做好计划,对于重点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预先安排,这样能在实践教学中提升观察效率,增强教学质量。
3、教学中践行结论,教研教学互补
主题教研的目的是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可以说教研结果来源于实际游戏观察案例,最终又作用于实际观察过程。只有将教学与教研将结合,使教师研讨与幼儿游戏行为互联互通,主题教研活动才能切实帮助教师提升能力,增强教育素养。例如,教师在观察中发现有些幼儿会在建构区游戏中会产生争抢、推搡等行为,通过教研将这些行为的原因归结为幼儿合作意识不足,需要创新教师引导模式,让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明白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游戏开始之前,组织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先绘制“建筑架构图”,鼓励幼儿之间就搭建想法、颜色和形状喜好以及建构意义做有效沟通,并设置有益障碍性问题,让幼儿成为共同克服困难达成建构成就的“战友”,从而提升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幼儿游戏行为观察分析结果成为强化幼儿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助力剂。
结束语
对幼儿群体游戏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是现代化学龄前教育对 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协助教师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通过专题教研,教师们集思广益,分享教学经验,能够促进整体教师队伍的能力进步,其优越性已经明显展现出来。广大 幼儿教师群体应立足于理论知识,同时深入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现幼儿游戏进程中的行为特点,并利用换位思考的思路来分析和总结结论,使观察结果能够用于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潘丹丹.大班幼儿在建构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0(39):190.
[2]田朵.幼儿园建构区活动中教师观察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3]王禹.幼儿园中班积木建构区幼儿行为观察与解读——以“勇者大冲关”建构游戏为例[J].江苏幼儿教育,2018(03):32-36.
[4]林华帧.主题教研促进教师游戏观察能力提升——以“科学区游戏幼儿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为例[J].福建教育,2017(4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