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礼仪教育

发表时间:2020/10/21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10月   作者:何艳韶
[导读] 礼仪教育对中学生非常重要,试论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礼仪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何艳韶    南宁市江南区吴圩镇初级中学
【摘要】礼仪教育对中学生非常重要,试论在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礼仪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礼仪教育,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0)10-045-01

        礼仪是人际关系中用于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形式,是社会道德规范的一部分。得体的礼仪不仅会给中学生带来综合素质的提升,亦能给他们的健康带来无形的益处。而农村中学的孩子绝大部分都生长在农村,父母亲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村民素质参差不齐;家长们成天忙于农活或打工,对子女的教育难免有所疏忽,所以,农村的孩子相对来说文明礼仪方面比较欠缺。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养成了言语粗鲁、行为粗暴等不文明行为。人的知书达礼并非先天而生,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本文尝试论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提高农村中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呢?本文从以下几点论述:
        一、礼仪教育要常态化
        由于生活环境原因,农村的孩子大多数都有随手随地丢弃垃圾、爱爆粗口话等陋习,为了改变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在每节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相关礼仪教育。例如发言要举手、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评价同学作品要先讲优点再指缺点最后提出建议、汇报开始结束前后要先面向所有老师同学鞠躬等要求。具体来说,像浙江版的八年级下册,主要学习用Flash软件来制作动画,而目前垃圾分类分放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南宁市也在稳步推进中,为做好我市的垃圾分类分放,宣传文明弃物,做文明人,可以任务驱动法来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公益广告动画《垃圾分类分放》的制作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了知识点,同时培养了学生讲卫生、文明弃物的环保意识。完成制作后,又让学生分组派代表汇报成果,汇报过程要求按规范的汇报礼仪格式进行,这样既渗透了环保意识、礼仪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通过每节课灵活地渗透礼仪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合作学习态度,以身作则,改正不良的陋习,并能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做文明人。
        二、礼仪教育要细节化
        相对来说农村的孩子在言行举止方面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礼仪方面的不足,在课堂上我们不要以为是些小问题、小毛病而不去及时地纠正、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成功的关键在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细节铸就终身,细节成就命运!所以,礼仪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要从细节入手。
        1、首先,在进门时,要求学生有序地进入微机室,不急、不抢、不闹地进;下雨时,尽量不踩走廊里有积水的地方,以免弄脏微机室地板,以此养成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和爱护学习环境的礼仪习惯。
        2、在农村中学中,由于设备较低端、使用周期较长,很多微机已损坏不可用,可安排优等生和后进生2-3人坐在一起。这样细致的安排,解决了后进生跟不上进度和计算机配备不足的问题,也促使学生通过合作解决任务,学会礼让他人、友爱互助、共同进步。
        3、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先检查所使用的微机和周围环境整洁情况,有问题要及时汇报,并强调不要随地吐痰和带零食进来吃;上课时要保持安静,动手操作时要大胆探索尝试,优质生要主动帮助后进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举手向老师请教,也可以小声询问同桌;为尊重上课老师,严禁大声喧哗、翻看与本节课无关的书籍和禁止写其他科目的作业。通过这样的课前、课间要求,可使学生进入微机室就保持安静,坐到位置上就检查所使用计算机和周围有没有垃圾等情况,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在下课时,坐在教室两边的同学负责关闭好风扇、排气扇、电灯、门窗,要求学生按正确的程序关闭计算机,有序摆放好电脑桌上的鼠标、教材、上课登记簿等,把凳子也放到电脑桌下方的空隙处,最后由班长检查,哪个同学没做到的记下,要求回来重新摆放好。这些看似很小的礼仪习惯,却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习惯,要从小事入手,重视细节处理,持之以恒,才能培养出知书达礼的人才。
        三、礼仪教育要平等对待
        《教师职业道德》里指出教师从教要具公正性,要求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礼仪教育也是如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决不能因学生性别、智力、家长背景等对学生采取不同的礼仪教育态度和情感模式,这是礼仪教育能否持续和广泛发展的基础。比如在上课前,优等生和后进生都迟到了,报道后,分别问清迟到原因后才让他们安静地进入教室,无差别的对待让他们感觉很暖心,同时意识到了迟到的羞耻和礼貌性解释的重要性。同样的,老师上课时偶尔也可能迟到,这时,老师会就迟到的原因向学生作出解释并表示歉意,这种师生平等相待的做法,让礼仪教育能持续性地发展。在课堂中,面对后进生爱看课外书,优等生爱写中考科目作业的问题,要用宽容的态度平等地善待每个孩子的不同错误的做法,并对他们予以耐心的说服,让他们明白在课堂中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是对上课老师的不尊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对于他们做得好的地方,也应适时表扬、鼓励,从而教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并影响着周边的同学、家人和朋友。这些会使礼仪教育能广泛地发展。
        四、礼仪教育要以身作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的心目中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局限于生活环境中,见识相对来说比较有限,而他们正处在青春叛逆期,对外界的感受能力更敏感,模仿能力更强,因此,教师仪容仪表、言行举止的好坏,对他们文明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1、仪容仪表示范。教师首先要做到整洁的仪表、得体的修饰,决不佩戴不适宜饰物,也绝不穿着短裤、超短裙、背心和拖鞋去上课,不给学生留下老师不修边幅、不懂礼节的坏印象。在农村,为图方便大人小孩出门都习惯把鞋子当拖鞋穿着出入;穿的长裤不管长短也不管在哪种场合总喜欢折上两卷露出小腿,种种村里的陋习,让孩子们来到学校后总也习惯着这样做,这就需要老师们以自身仪表作示范,逐步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
        2、言谈举止示范。在课堂上,尽量用柔和的语调、适中的音量和语速来讲课,也常用“请回答”、“请上来”、“请坐下”、“谢谢”等雅词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互动——这是礼仪中的文雅和谦逊;在老师讲课或学生回答问题没结束时,要求所有同学都静听,不能吵话或打断对方——这是礼仪中的尊重;学生回答对的,要求学生予以掌声鼓励,不对的,也会请他(她)继续努力并回到座位上,不用粗暴、嘲笑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是礼仪中的课堂教养。日积月累的这些示范作用,会让学生在亲朋好友中习惯用雅语、雅行进行交流,逐步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形成一位谦恭有礼的文明人。
        礼仪教育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一种传统文化,以上论述仅是冰山一角,希望通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礼仪教育,能让农村中学生纠正不良的陋习,初步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讲文明、知礼仪的中学生,做一个全身都散发着灵魂光芒的孩子——言行举止都有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教养!
参考文献
[1]2010年1月,吉林大学出版社《优秀学生须知的N个礼仪》.
[2]2010年2月,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青少年社会交往中应该懂得的礼仪》.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