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娅
嵩明县实验中学
摘要:“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道流动的风景,那么“读”就应当是其中最亮丽的景点。在文言文教学中,“读”更是不容忽视。本文阐述了“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读 文言文 节奏 停顿 语感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已成广大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畏惧心理的生动说明。而高中语文新教材文言文阅读课占一半的比重,而且大多数内容需要背诵。而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可见,新课标提高了“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一、造成高中文言文教学低效的原因?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教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会很多,有文言文自身的原因,也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有关。
1、文言文教学过于简单化。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不顾学生的课堂地位,忽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体性,以及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淡化了学生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个性阅读,单一地强求学生接受文言常识和基本知识。
2、文言文教学过于程式化。教学形式基本上是串讲,逐字翻译,逐句讲解,讲完后再来个所谓的“内容分析”、“写法小结”。
3、文言文接受主体学习文言文的意识淡薄。学生是文言文学习的主体,决定文言文学习的效果。
4、文言文教学过于功利化。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对实词意义、虚词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的讲堂,而忽略了文言文更为重要的“文”,姑且把此“文”理解为文化吧。
二、明确文言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在学习文言文时就特别重视“读”,在当代文言文教学活动中“读”是最为关键的方法,它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语文教育史上,“读”作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一以贯之的。《墨子·公孙篇)中说儒者“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把诵读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手段,这一做法由来已久。正是因为汉语自身的特点和诗、词、文、赋在音韵上的优势使得诵读这一传统的读书方法得以畅行无阻,而且非常普及。
我国古代用“读”的方式培养出了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者大作者,杨雄的“读千赋”,杜甫的“破万卷”,白居易诵读到口舌生疮,蔡文姬靠诵读回忆父亲的文稿。古人就是用这种吟诵的方式学习语文,从而取得巨大成就的。
三、以“读”促学,提升高中文言文课堂学习效率。
2002年4月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足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读”的重视程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朗成韵的“读”,是眼、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张口一读,不仅可以看到,还可以听到,每天都读一阵子,语境就有了。这样反复“读”,许多词、语、句、篇都转到自己的头脑里,学习文言文就轻松了。具体途径:
1、初读,疏通文言读音障碍,因“言”辨文,大体了解文意。
初读课文时,学生可用笔勾画所有古代人名、地名、事物名的字和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标注读音,特别关注通假字,多音字,异读词,古今异义。这一环节中,学生既可在课前独立自主完成,也可与同学合作交流,相互请教,既培养了虚心好学的品质,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别易错字音做强调,并注意引导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其实,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其主要目的就是学习语言;通常所说的语文能力,说穿了,也主要是指人们对祖国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学习文言文也是如此。理解字面意义是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
2、朗读,因“言”探文,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文言语感。
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朗读是学生形成文言语感的唯一途径。语感是“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朗读,老师的指导是关键。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般来说,标点符号已提示停顿的长短及语调的抑扬,而句子当中的停顿则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利用古汉语单音节词的特点处理句子的停顿。
现代汉语中某些双音词,在古汉语中,它是两个单音词,应分开来读,属于古今异义。一般,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事物名要连读,除此以外的双音节词一般要分开读,因为古汉语中一般都是单音节词,如“于是相如前/进缶”中“前进”是“上前”“进献”两个意思。再如:“小学而大遗”(“小学”是由“小”和“学”组成“小的方面学习”),“今齐地方千里”(“地方”是由“地”和“方”组成“土地方圆”),“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是由“妻”和“子”组成“妻子儿女”)。
第二:根据语言结构、句子语意词意应一致的规则来处理句子的停顿。
在弄懂文言文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这样能把握文言文句中的一些自然停顿。
根据语法功能停顿,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动宾短语中的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状语和谓语之间应稍加停顿;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动词和补语之间一般应停顿,但名词做状语时,应在名词前停顿,而不能在状语与中心语之间停顿。如:“此地/有崇山峻岭”“先帝/不以臣卑鄙”;“(屠夫)恐/前后受其敌”;“卒/廷见相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今/言‘华’如‘华实’指‘华’者”;“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李氏子/蟠”。
第三:诵读,因“言”品文,整体把握课文情感和内容,并获得审美熏陶。
诵读,既是文义理解的重要方法,也是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初读、朗读的过程中,对课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音多义字、特殊句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应该不会有太大困难。教师指导学生在口译文段的基础上能把握要点,筛选信息,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写作意图。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的两处对话怎么读,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准确把握,更是对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烛之武这一人物认知。
因“言”品文,获得审美熏陶,《兰亭集序》无疑是一篇文质俱佳的美文,字字珠玑,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就能够感受到古典语言的优美隽永。但除此之外,还不应忽视对细节的品味。如“茂林修竹”,一个“修”字颇值得“玩味”。作者不写花、鸟,偏写竹,而且用“茂”“修”来修饰,为什么?梅、兰、竹、菊被喻为“四君子”,自古便被赋予了特定的审美情感。作者面对兰亭的美景独独选择了“竹”这个意象,足见其独具的匠心;而用“修”来作修饰语,摒弃香艳,更是很好地表现了竹子刚劲、有气节、不媚俗的品性。而这恰恰是作者自身高洁、正直、不同流合污的性格反映。还有一个“痛”字更值得学生来品味。本来作者是和当时的群贤俊杰在兰亭作修禊的集会的,良辰美景下饮酒赋诗,何其快意!为什么后来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人生感叹?分析背景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原来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代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官场勾心斗角、相互倾轧。
总之,“读”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因“言”辨文,因“言”品文,因“言”探文,体味文章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尤其是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可以从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这一环节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和文章内容的把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以上只是本人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当中或许存在一些不足,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做下去,“读”对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一定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焦翠霞《高中文言文教学状况的调研和对策思考》教育探索,2006,12。
3、谭颖《高中新课程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学探索,2006,3。
4、朱光潜《谈美,谈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