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促进学生家国情怀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0期   作者:李宁
[导读] 在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大量轰炸的时代

          李宁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教研室,陕西 渭南 715600)
          摘要:在当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大量轰炸的时代,高中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加多元的文化、更加多样的政治形态,也可以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但高中生由于自身的身心发展不完全的特点而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其认识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复杂观念的冲击而扭曲,导致了我国的高中生普遍“家国情怀”淡薄,面对这样不容乐观的情况,笔者认为当下亟需以高中生为对象来弘扬“家国情怀”,而将乡土历史资源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无疑是值得倡导和借鉴的。
          关键词:乡土资源、高中历史、家国情怀
          所谓的教育,最终的归宿点就是立德树人,就是让每个人真正成为担负起民族和祖国未来重任的有志之士。在倡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每一位高中生都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要想让学生们担此大任,自然需要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要让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观念,拥有深远的家国情怀,才能让每位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教育的源头上提升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素质。
          一、内化于心,人格引领
          人格魅力本身不是命令,却拥有让人不令而行的力量。近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抗击战中让国人备受感动的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道德人格魅力,它体现在我国众多党员干部、一线工作者、和数以万计的普通民众在疫情危急关头敢于牺牲奉献、恪尽职守、舍小家为大家的杰出道德品质。让世界人民都为之震撼的“中国速度”证明了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策的正确性,坚持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卓越性和坚持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这无疑会让青少年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我国的独特体制产生真切的政治认同,从而产生“舍己为公、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同理言之,如果将大国家的缩影投射到每个历史课堂中,能让学生在无言中感受体会的就是每位历史教师的自身人格魅力。而且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春前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会进一步增强,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更强的掌控欲,同时他们又具有自控力较差、情绪易波动浮躁、自我监督能力欠缺、耐性不足的特性,因此他们处于一种渴望独立又缺少独立能力的状态。一位拥有人格魅力,能够给予精神指引的教师无疑正是他们需要的。
          因此教师要想做到将乡土历史资源成功融入课堂教学,首先就需要确保自身对家乡的历史有足够的了解,并且在了解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家乡历史有着深切的热爱,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在课堂上的话语有足够的感染力和亲切感,才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培养对家乡历史的自豪和自信,例如,教师在讲述近代史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为学生讲述在当地发生的小故事,在日常的课程中可以时不时穿插一些对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便捷的水陆交通、众多的名士鸿儒的介绍。
            二、外化于行,实践体会  
            信念担当仅仅通过口头的语言体现就会显得空泛,而教育仅仅流于言语上的讲解而缺乏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就会变得难以理解。

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不仅仅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通过外交语言表明自己的大国担当,而且在实际行动中直接向外国提供物资援助等,真正做到用行动来支撑语言。大国尚且能做到如此,每一个小的历史课堂更应当落到实处。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们摒弃传统观念中照本宣科的严肃讲解和安静呆板的课堂氛围,跳出教育方式的舒适圈,不再让抽象无味的知识点讲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满足于一两个俗套的小事例和偶尔的提问互动,而是在充分意识到乡土资源历史独特优势的基础上,勇于带领学生跳出课本,真正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
          乡土历史资源的一大突出优点就是它作为学生家乡的历史,是学生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可以通过身边的居民搜集到众多资料的,因此教师在将乡土资源融入历史课堂时一定要注重实践行动与理论讲解的结合,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参观博物馆、探访古籍、实地考察等方式去观察、思考、感受,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家乡自然资源的丰富充足、历史事迹的多样复杂,在足够了解的基础上最终客观地进行评价优劣,这样才能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入骨血,最终成为自身心中深远的家国情怀。而且学生在实践探究乡土资源时会因为了解而充满亲切感,这样他们一方面会更加愿意去学习、实践、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会被充分的激发,另一方面他们由于有过实践经历而在课堂发言、交流时会变得更加活跃和积极,这样就使得历史课堂的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三、内外结合、多样感受
          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因外在事件和现象在内心逐渐积累而成的持久性内心感受,所以既需要需要教师自身经过积年累月的家乡情感体验去塑造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又需要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体会和感受,同时只有让学生沉浸在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课堂中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具有深远家国情怀的心理倾向,将其与自身的信仰相融合,最后输出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课堂不是只能局限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巧妙构思,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将家乡的历史资源的运用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寒暑假中,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心中受到家乡文化的滋养。同时教师在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收集、处理、掌握、删选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与人交流、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乡土历史资源中的问题开展研讨会,提前让学生自己搜集整合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交流辩论,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各抒己见、共同提高。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十一”假期、寒暑假等鼓励家长带着孩子结合教学内容参观家乡的历史古迹、名人故居、阅读古籍等。在学校的课余时间,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会、演讲会等,让学生整理出相关的历史事迹,然后进行重新编排组合,最终以自己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高中历史课程的展开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反思,但不变的是“以史鉴今”的历史视野和“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的培养,而正如古语有云:“人有爱乡心而后有爱国心,不能爱乡而言爱国者,是谰语也”,教师只有将乡土资源充分运用到历史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方能培养出学生对国家的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熊英;刘雪梅;;利用乡土历史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年08期
    [2] 王学军;;开发乡土历史资源,建设选修课程[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0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