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信文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张西楼小学 山东省德州市 253500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在小学教学里,小学数学老师们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增加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就要求学生对学习知识点理解透彻,包括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等,这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大程度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引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掌握数学应用能力也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因此数学学习应该是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小学生正在数学学习的基础和萌芽阶段,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小学生的课堂尤其是六年级毕业班的课堂,老师并不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三大原则
1.1实际性原则
由于数学学科属性,小学生往往会感到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无法理解乃至产生抵触心理。数学家华罗就曾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在小学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要紧密结合生活实例,具体又生动,便于小学生理解的同时能够使他们感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来。就如六年级学生般,急于提分而又只是一味地刷题,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只会越发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更加不愿面对数学问题。因此小学数学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策略的探索,必须坚持实际性原则。
1.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性使然,必须用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吸引其主动参与、深陷其中。趣味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话题设置,二是活动设置。话题的提出和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其次课堂的活动要设置的生动有趣,使得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不能只是教师一头热而学生丝毫不感兴趣,没有进步和提升。因此必须通过有趣的问题和活动吸引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进来。
1.3重复性原则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反复多次地重复。只是一时新鲜或一时反响平平便就此作罢。小学数学尤其是六年级,老师急于提分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立刻提分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会更加方便掌握知识点和理解课堂老师所讲解题思路,对数学成绩的提高肯定会有巨大的帮助,但教师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只图分数快速增长,要坚持不断重复,这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原则。
2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
2.1把握教材,引导学生审题
在教学前,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学习数学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把问题呈现给学生前,教师应对问题包含哪些知识点以及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必要掌握的知识点有所了解。所以,教师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具体的了解。其次,面对低年级小学生审题能力欠缺的现状,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题意:(1)从题中知道了什么?(2)怎样解答?(3)解答正确吗?学生通过仔细阅读问题、认真观察图片来理解问题中包含的数学信息,即已知条件、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审题能力。如何解答则体现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考过程,学生学习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利用已知的信息解决该问题,可以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解答是否正确,则要求学生做完后检查方法的合理性和计算的准确性,这样可以使学生慢慢养成检查的好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2.2课前导入,循循善诱
课前的导入过程,是一整节课能够如愿高效进行的基础,一定要详细规划。首先,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也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会激发求知欲,更加激发其主动学习。因此课前的导入可以以一个问题开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其参与到课程中,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有对解决问题的渴望,才有对解决能力的提升。其次,问题的设置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贴合学生实际的。比如小学数学六年级学到分数的乘法,在课前导入过程时,老师可以说:“老师有一个蛋糕,分成了二十份想分给全班同学,但是小明是大胃王,一下子把前后左右同学的全都抢过来吃了,那么他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呢?”问题设置既生动有趣,同时切合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其展开探讨,并且带着问题听课会更加集中注意力,提高听课效率。
2.3加强并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与计算水平,提高运算效率
加强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很多学生能够读懂题目,明明是会做的数学题,其中所涉及的逻辑关系也非常简单明了,可还是会在计算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因为看错数字或者忘记进位、退位,或者漏写、漏抄,甚至是看错运算符号等而没有回答对问题,是十分可惜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与加强他们的计算能力,看错数字和符号这样的错误一定不能犯;运算顺序也要弄清楚,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做完后还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4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小学阶段,复杂的数学知识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别提使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新课改提出了生活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策略,深得广大师生的喜欢,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创设生活教学情境,使学生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实际问题,进而逐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比的意义”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上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出几组家庭照片(照片中一家三口穿着不同大小的亲子装),并说道:“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片中人物的衣服,发现了什么规律吗?”有学生道:“小孩的衣服最小、依次是妈妈的和爸爸的!”还有学生道:“衣服除了大小不同外其他都一样!”教师随之又展示出几面大小不同的国旗,提问:“你觉得哪面国旗比较标准?”使学生认识到不是所有的长方形做出来的国旗都是标准的,并引导他们通过测量不同国旗的长和宽来进一步探究国旗长与宽之间的奥秘,从而引出比的概念,进一步学会使用比来解决问题。小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对比的探究兴趣会更加浓烈,加上教师适当指导便能够掌握比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结语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小学低年级教师要把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把生活常识带到数学教学中,使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对常见事物的理解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同时,为了理解问题的含义,教师还应该教学生如何使用图形方法来分析相关问题,灵活变通,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错误思维的分析和纠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和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有意识地分析和研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李红军.小学数学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20(11):4—5.
[2]孙海玲.小学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组成及培养策略[J].才智,2019(23):113.
[3]马艳园.数学情景与提出问题教学对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J].宜春学院学报,2020(12).
[4]蔡青松.浅谈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