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第19期   作者:温燕玲
[导读] 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并不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自然获得的

        温燕玲
        白云区大源小学 510540
        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并不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自然获得的,而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通过学习让孩子明辨是非,遵循规则。让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道德行为。学校的资源是教学经常用到的,让孩子置身于生活当中学习道德行为,这是我们教学经常用到的手段。如何利用学校资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更好地运用,是我们可以很好地探讨的。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境。
        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努力把课堂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生活的缩影,使学生体验情感、了解社会。让学生做中学,在情境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多媒体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创设情境的一个教学资源。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在教学开始的阶段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能够迅速把学生带入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和活动相结合,进行适当的理解,激发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索.教学中,教学内容上我们还需要“针对性和普遍性”相结合,教后,还需要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如在《升国旗了》的教学中,一年级的孩子参加升旗仪式和唱国歌时不知道如何表现。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出示有关升国旗的图片和照片,还有一些有关的视频、播放儿歌、看国旗在世界各个地方升起的图片…以加深学生对国旗的感性认识。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看到国旗时心情是怎样的,天安门的护旗手如何升国旗,人们在看升国旗的场面如何….. 使学生懂得国旗是祖国的象征要尊重国旗,这是爱国的表现。让学生晓之以理。

二、在活动中,于情于景,让孩子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活动。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课程,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中形成。特别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由于其语言及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尚处在直观动作思维发展的阶段,故活动对其道德发展就起着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采用活动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是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中来学习。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避免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如在《升国旗了》的教学中,一年级的孩子参加升旗仪式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表现,有的学生甚至模仿正在指挥的大姐姐而情不自禁地挥动双手拍子,有的不懂得跟着节拍好好唱国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不知道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只要听到奏国歌、看到升国旗,就要原地不动,进入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中去,而不能跑动、说笑、打闹。

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重视活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活动,如画画国旗、唱唱国歌、玩玩游戏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对国旗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要好好地保护国旗,不能让国旗有丝毫的玷污。让学生动之以情。
三、“回望”生活寻找意义。
        回顾生活体验,是品德课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方式。对于意义而言,过去不是消逝的东西,而是实现意义增长的基础回望是一种精神反刍。通过回望,我们品味过去,在自己的经验中发现和找到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我们有很多活得一般性学习资源的方法,如上网、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与长辈对话、看电影等等,而回顾过往是品德课上获得最重要、最有价值学习资源的方式。如在《升国旗了》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了很多回望的形式向学生体验过去的生活片段,有天安门的升旗仪式的诞生,海防前线护守国旗的故事、奥运健儿勇夺冠军的事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引入教学资源,并由此及彼。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关注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同感和发现,教师也可以此为教学出发点,帮助学生提升认识,最后跟着音乐唱国歌,做到声情并茂。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爱护和保卫我们的国旗,让国旗在全世界飘扬。让学生导之以行。
四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际中践行。
  在众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隔岸观火”,一种是“身临其境”。“隔岸观火”具体表现是:说的都是真实的事,但都是别人的事,因为与自己不相干,所以学生评头论足,头头是道。联系生活实际如果仅仅停留在“隔岸观火”,容易让学生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真正的道德之教、生活之教,必须在生活情境中、人们的实际行为中,通过人们的自身生活,通过人的个体经验和体验去教。
如在《升国旗了》的教学中,对于升国旗要怎样做,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来学习,有的学生观看了天安门的升国旗仪式,有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的升旗仪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来说说升国旗时应该怎么做,有的说要严肃,有的说要认真,有的说要立正,有的说要敬礼。……..。老师就用身边的事例,看看下雨了,几个升旗手怎样保护国旗,有些孩子在升旗台前玩耍………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让学生更加热爱和尊敬国旗。同时还点明,对于现在来说,认真对待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就是尊敬国旗的表现。从营造气氛、激发情感入手,教育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增加情感体验,并鼓励学生互相监督,看谁做得最好,这样就把这一课的学习恰到好处的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持之以恒。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落实在行为上,而养成学生持之以恒的良好行为,才是我们应追求的目标。道德教育的规律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有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顺理成章了。有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就容易多了,有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有了可能性。这四者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把学校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运用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上,会让学生更好的接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