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金
齐河县实验中学
摘要:在化学教学内容当中,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是现代化学基础研究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不但要对“是什么”进行明确,同时也要对“为什么”进行理解,从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其应用于科学实践生产当中。但因为这部分内容十分抽象且计算和推导起来非常复杂,所以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和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都会感到棘手。因此,在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提升其教学成效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教学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教学成效的路径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物质结构与形式;教学成效
引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结合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加理想的学习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学生们的主体作用,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本质,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综合能力素质的优秀人才,因此本文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教学成效路径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1.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的教学特点
首先,这门课程有着较强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需要以量子力学理论作为依据,来对分子的反应活性和稳定性进行预测,将微观粒子波动方程作为基础来以分子轨道理论、金属能带理论、晶体场理论等来进行验算和推导,其中所涉及的公式十分复杂,不仅教师教授起来有着较大的难度,同时学生们也很难理解。
其次,这门课程有着微观不可见的特点,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微观粒子结构和物质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然后将所获得的基本规律应用在实践当中,从而帮助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通过采用演绎法和微观性实物化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这门课程有着较强的综合性,研究粒子结构与性质,会涉及到生物、数学、物理、哲学等相关学科,涉及面非常广,所以教学起来有着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了解交叉学科。
最后,这门课程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有着较强的指导性,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目前已经被应用在很多个领域中,例如材料科学和医学等通过应用该理论来进行新型材料和药物的研发。
在信息时代当中,我国的教育逐渐向着通识教育方面进行转变,渐渐的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多功能应用人才,这也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重要要求。如何切实提升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的教学成效,是当前人们研究和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达到这一目标。在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教学中,通过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进行整合,来实现教学内容的精选,通过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来实现微观性质的可视化和形象化,通过简单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从而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丰富,同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综合能力,并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提升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指导他们更好的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成为优秀的综合性应用人才。
2.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教学成效的路径
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的现代化教学成为了可能,按照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和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的教学特点,来将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能够实现该门课程教学成效的提升,具体的路径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2.1多媒体展示
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展示功能,能够将微观性质变得更加的具体、形象,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所带来了外部刺激并非单一的,而是能够对人们实现多感官的刺激,这对于人们获取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来教学的过程不但能够听见和看见,同时也能够动手去操作,通过多感官刺激所获得的信息要比教师单纯的讲授有着更好的教学效果。信息和知识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们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必然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在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有着启发智慧和保持记忆的作用。
2.2网络资源应用
通过对网络资源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是否能够及时的获取信息、怎样获取信息决定了其学习的效果,而能够发现所需要的信息则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重要基础。在信息化学习的情况下,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这也是人们发现所需要信息的重要途径,例如可通过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来获取学习资源和学习网站,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3网络超链接
通过使用网络超链接,来达到综合多学科内容的目的,因为在当前的课程体系当中,学科分类较窄且学科知识较深,所以阻碍了文化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忽视了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对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突破学科界限开展综合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趋势,以往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科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教育资源是非常开放的,学生们在学习某个学科的内容时,可通过网络超链接来获取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重新组合的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2.4超文本
通过利用超文本来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重新编排,超文本根据人们的思维方式来利用网状结构组织管理信息,这里所说的信息不仅限于文字,同时也包括了动画、声音和图像等等,从而形成多媒体系统,通过多媒体的超文本特征来对教学信息进行高效率的管理和组织。
2.5加强德育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校教育也不例外。对学校来说,应将德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点来抓,这是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工作,并不仅仅是通过德育教育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将其贯穿于各个学科教学中。虽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教学质量,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教育,但却忽略了德育工作。所以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在网络课程中开发德育教育。
结束语:因为高等教育逐渐向着大众化发展,使得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模式变为了通识教育模式,人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并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一个学习的开始,终身教育和学习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求,所以高校方面应该重视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学习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则是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鹏鸽,赵艺,左玉, 等.基于学科本质视角的《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内容功能分析[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3):81-84.
[2]张秀卿.高中化学课程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内容体系的构建及教学实践进阶研究[J].考试周刊,2018,(42):172.
[3]王琴.普通高中新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3,(32):140-141.
[4]芮鹏程,江家发.新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9,30(3):50-5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