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探索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10/19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19期   作者:宋绍春
[导读] 本文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角度,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策略
        宋绍春
        偃师市实验中学471900
        摘要:本文立足于初中数学教学角度,分析了初中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初中数学课堂中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要想实现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有效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以此落实学生主体性原则,并达成改善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教师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或者根据具体数学教学内容,为学生编创趣味性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游戏的过程中接受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除此之外,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数学发展历史中的趣味故事,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例如,在进行“勾股定理”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引入“毕达哥拉斯数”这一数学史故事,向学生介绍“毕达哥拉斯数”发现的过程及其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并为学生展示毕达哥拉斯根据勾股定理所画出的“毕达哥拉斯树”,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于勾股定理及反映出的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的理解。
二、合理设计数学问题,有效促进学生参与思考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初中数学教师要通过对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有机提炼,并结合分析提炼结果向学生提出若干数学问题,以促使学生展开独立思考,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自主学习能力。随后,教师悉心聆听学生所给出的思考结论,给其针对性建议,这样能够有效加强师生互动,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收获成就感与自信心。而有效应用问题教学法实现数学课堂高效教学的关键在于合理设计数学问题,为此教师应认真分析数学教材,形成对教材内容的全面把握,从而对学生提出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意味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数据的描述”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仔细分析教材内容后向学生提出以下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展开数学思考:(1)你认为将数据整理成统计图表有什么意义?相较于直接给出数据,使用统计图表具有哪些优势?(2)你认为条形图、扇形图、直方图和折线图这四种不同的统计图表分别具有什么特征和优势?在使用不同的统计图表描述数据时,分别有哪些注意事项?(3)在实际数学运用中,应依据怎样的标准选择使用统计图表?请围绕不同统计图表的具体特征,分别举出一例说明每种图表的适用场
三、科学划分层级,强化学生交流合作
        分层教学是对尊重差异性原则的具体实践,这一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在各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层级,然后再根据不同层级的特征开展针对性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过往数学测试中所取得的成绩初步对学生进行分层,如将最近三次数学测试平均分均在85分及以上的学生分入A层,将三次数学测试平均分在70~84分(包括70分)的学生分入B层,将三次数学测试平均分在70分以下的学生分入C层,再结合学生的数学课堂表现及其他方面信息对分层进行灵活调整。完成分层之后,教师可以将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搭配,以建立成员间具有差异性的数学学习小组,强化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数学主题探究,并推动数学水平较高、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数学水平相对较差、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取得进步。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锐角三角函数”这一章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分层和分组完成之后,组织学生开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相关知识计算房屋高度的活动,推动数学水平处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就测量方案进行探讨,通过合理的分工与协作,自主完成相关数据测量和数学计算,并记录本组的实际测量结果与计算步骤,再对比计算结果与房屋真实高度之间的差距,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此切实增强学生对于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这一性质的理解和对于解三角形方法的应用。
四、故事合理导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际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联系,选择一些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例子,让学生在自我思维发散过程中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相关本质;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它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有理数的加减”这一课程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就可以将青蛙与蜗牛的故事作为导入点说出故事情节一只小青蛙和一只小蜗牛不小心掉到了一口深为九米的深井里,蜗牛决定爬出去,可是墙壁却很滑,它每天白天爬四米,晚上倒退两米。青蛙觉得蜗牛这样做吃力,就劝蜗牛放弃,但是,蜗牛却满怀信心地说每天它都离井口近一米,只要坚持下去,它就能成功。时间一天天过去最终,蜗牛成功爬到了井口,而青蛙还在那里坐着呱呱叫个不停。这时,教师可顺势要求学生推导出蜗牛到底用了多少天才爬出深井,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有趣故事引导学生深入,这时,学生也能够在故事学习过程中掌握具体加减法的相关运算策略。又如,在教学“配方法”时,教师则可以小兔子分萝卜这样一个分数故事引导学生了解配方法的具体操作模式,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案也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它能够为后期的新课开展做一些铺垫。
结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只有让数学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成为有效教学时间,实现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才能切实达成提高学生综合数学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必须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通过综合运用兴趣教学、问题教学等策略,调动学生课堂数学参与积极性,将学生还原为数学课堂的主体,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付海英.立德树人理念下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6):47.
[2]杨力.例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6):57.
[3]吕三喜.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0(09):71-72.
[4]黄洋年.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教学行为[J].名师在线,2020(09):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