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思维在美术课堂中的显性表现     ——“综合 ·探索”领域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的路径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0/10/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7期   作者:许岑
[导读]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的教育教学也探索了新的路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
        许岑
        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 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的教育教学也探索了新的路径。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通过观察、情感想象等教育,来提升学生对美术审美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学习的兴趣,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理念。本篇对隐性思维在小学美术“综合·探索”领域中的显性表现分析,提出“学会思维”在小学美术“综合·探索”课堂的路径与策略的内容,促进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1]
关键词:“综合·探索”;隐性思维;显性表现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当代课堂教育教学的需求,如今的美术教育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的美术教学,只是教师演示绘画,学生模仿绘画,这种过于注重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美术作为小学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它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绘画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视觉形象思维、审美判断思维、创新思维和文化理解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能起到丰富情感、净化心灵、启发思想的作用。因此,小学教师在美术学科的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能力的形成。
        一、图像识读感知,视觉形象思维
        “图像识读”是小学美术“综合 ·探索”课程的素养之一,意指对图像或影像的识别和解读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美术的学习,不完全是绘画技能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审美和视觉思维能力。学生通过比较图像的形状、色彩等特征,来感受视觉和思考,识读道德图像信息和含义。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展示各种的图像,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进行识读和感知,激发学生的视觉形象思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让学生学会有目的的思考和感受,而不是随意的。
        案例1: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天的色彩》授课时,小学教师在美术课堂上要切实将图像识读运用到课堂上,增强学生的思维。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幅春天的美景图,让学生进行图像识读,你看到的春天都有哪些美丽的景物,那些美景有什么样的色彩,美丽的春景浮现在学生的眼前,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识读和色彩感知能力。在每一次美术教学中,学生会逐渐建立图像识读感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视觉想象思维。
        二、观察感悟欣赏,审美判断思维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心智发展水平较低,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简单,观察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常常喜色彩鲜艳的事物,一般不考虑颜色搭配是否恰当,色彩之间是否协调。观察和感悟都停留在事物表面,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思维的形成。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感悟美,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审美判断,逐步培养他们的审美思维能力。

小学美术教师要有善于引导学生接触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欣赏自然,增加自然美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思维能力。[2]
        三、发展想象创造,创意实践思维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传统的美术课教学,是美术教师对美术作品讲解或者是进行范画,大部分学生只是照教师的范画进行模仿,即使学生的绘画作品优秀,但却缺乏创造性和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也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重视对学生创意实践思维的开发。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美术更是能促进这些能力的培养,因此,美术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敢想、创新尝试,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敢于探究和实践,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在小学美术的教育教学中,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引导学生善于用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深刻感受,发现它们的特别,感悟它们的美好,鼓励学生积极想象创新,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激发创新思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对世界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案例2:教师在讲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瓜果的想像》一课中,教师先展示出各种瓜果,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大小、形状、颜色和质感等各方面的特点,在果香扑鼻的气味下,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时播放关于瓜果的小动画,让学生感知水果也是有生命的,也可以会说话,会思考,也会有情感,教师引导学生绘画不要有太多的限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进行创作。苹果可以是圆的,可以是扁的,香蕉可以红的,也可以是蓝的,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人文情感渗透,文化理解思维
        在小学美术“综合 ·探索”课程教学活动中,渗透人文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思维。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正是建立人文情感的重要时期,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和求知欲,良好的美术教学,会让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人文情感是人类所独有的情感表达,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情感相关的知识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生活心态,还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内心,培养学生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感。而且,小学美术课堂的教育教学,人文情感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将人文情感教育渗透在美术教学中,有利于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文化理解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借助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深渊的影响。[3]
        为了响应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小学美术“综合 ·探索”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的美术教学应当将学生的思维培养放在前列。小学美术的教学,不仅是美术技法的训练,更是将美术与视觉审美,与观察欣赏,与人文情感教育与创新实践活动相融合,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学美术“综合 ·探索”课程教育目标。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美育视野下小学美术“综合探索”领域的案例研究》D/2018/02/15
参考文献:
[1]陈波.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策略初探.俪人(教师),2015(8).
[2]陈铁梅.美术教育的真谛:审美人生教育让生命绚丽成长.江苏教育出版社,201 1 .
[3]张海燕.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13,( 02) : 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