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可庚
福建省福鼎市第十二中学
摘要:新课标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培育学生综合素质,是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实践教学需要真正落实的教学目标。初中作为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需要引起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视,历史作为初中课堂教学的基本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意识、探究分析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尤为重要。本文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探究问题意识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和有效培养。
关键字:初中历史;问题意识;有效策略;中学生培养;
“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剖析,了解事件发展的背景,拓展文化领域,增加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学校增设历史课程的主要原因,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到能够剖析历史事件,学习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学习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学会将历史内容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用剖析历史的能力探究现代发展的问题,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
一、问题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停滞不前
现在学校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还在特别强调教师的“教”的这类问题,对于学生“学”这一模块的落实没有真正得到重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成为当下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一大问题。对于教学形式来说,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历史学习课堂,停滞不前的教学模式限制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积极性,也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问题意识的形成,非常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提升。
2、教师教学意识迷失
学校教师在备课和历史课堂的实践教学中没有意识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对于备课内容和课堂教学内容不重视,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只是单纯的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如果过分的依赖课本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于历史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没有拓展相关的历史背景和知识,也就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教学意识的迷失,对于学生在历史课程上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很大影响。
3、学习探讨环境不足
许多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大量的给学生灌输历史知识,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汲取能力和学习技巧。教师在历史教学课堂上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环境,这就导致中学生自身在历史课堂上探讨问题的积极性不高,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兴趣,不利于初中生在学习课堂上养成逻辑性的问题意识,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与现代教学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
二、问题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培养策略
1、善用历史典故,激发学生兴趣
要想更有效的引导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养成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引导必不可少,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这一点。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一些典故、故事历史背景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学习,通过讲解其中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可以积极的参与学习和思考。在给学生拓展历史知识和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实现教育教学的真正落实。
例如,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提前准备关于贞观之治的一些典故和说法,同时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多多了解贞观年间的相关信息,在学习到这一节内容的时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发言,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了解贞观之治下的盛世是如何得到实现的。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提出疑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参与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的能力,在做到拓展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可以养成正确的问题意识,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有效培养。
2、转换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参与
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是各类学校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需要学校教师真正意识到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需要转换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自身为教学主体,将教学实践真正落实到学生个人,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得到关于历史知识和内容的真正了解和掌握。转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翁,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培育。
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课时,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模式,将两节课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和学习。
提出一些实质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比如:鸦片战争发生的背景、导火索以及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参与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问题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参与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对学习内容做到充分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引导学生思维,培养问题意识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教育主体,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培育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问题意识的正确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一点。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学习的课堂中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动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现代教育教学需要积极贯彻落实的基本教学理念。
例如,在学习《探寻新航路》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上呈现出来的图片或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让学生通读课本了解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之后提出为什么西班牙、葡萄牙是首先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乃至世界有什么影响等等方面,让学生在历史课题上积极思考和参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多思考,多多提问,真正做到对历史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4、创设情景教学,鼓励学生思考
历史是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了解过去从而学习看待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我们不能让历史再发生一次,但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历史资料再次呈现,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通过互联网的呈现了解历史,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基础内容的同时得到历史知识的有效拓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题,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自身学习能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早期殖民掠夺》一节中,教师在讲解这节课之前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早期殖民地掠夺的资料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殖民地被掠夺的背景和原因。通过信息技术对历史资料的呈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的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始末,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关于早期殖民掠夺的相关内容在信息技术中的呈现,更加立体、生动的呈现给学生,比起枯燥的课本内容,形象生动的媒体技术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加能鼓励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去。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历史课堂的相互结合,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有效培育和提升。
5、营造愉快氛围,提高课堂效率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优质的备课内容还要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课堂的真正落实,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注意和注重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巧妙的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轻轻松松的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快乐学习,让教师快乐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加有效。
例如,学习到《俄国的改革》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关于俄国改革前后的影视资料,通过影视资料和视频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影响俄国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对俄国改革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和认识,鼓励学生组建小组积极讨论、整合和总结,最后小组式代表发言和总结。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全部都有效的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和思考当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锻炼的过程,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手都要抓,才能实现对初中生问题意识的正确培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落实现代教育教学新要求,紧跟新课标教学理念,巧妙转换教学模式和方法,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实现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需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巧妙转换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引导学生参与等方式培养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大力培育。
四、参考文献
[1]问题意识,创新培养——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胡捷. 才智. 2020(09)
[2]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杨玉楼. 当代教研论丛. 2020(05)
[3]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丁世珍. 课程教育研究. 2015(05)
[4]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李英. 学周刊. 2017(24)
[5]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米玛措姆. 才智. 2014(28)
[6]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 葛峰.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