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规模养殖场如何控制兽药残留

发表时间:2020/10/14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6月16期   作者:周虹
[导读] 目前,人们生活水平发展迅速,对食品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周虹
        南召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南召 474600
        摘要:目前,人们生活水平发展迅速,对食品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对于畜禽类产品需求量逐渐扩大,使得养殖场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兽药使用不合理、不规范、不科学的问题比较突出,部分养殖场存在滥用兽药、违章用药等情况,这样不仅容易提升动物的耐药性,影响其机体免疫力,同时兽药残留也容易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兽药残留带来的危害,探究规模化养殖场的兽药残留控制措施。
        关键词:规模养殖场;控制兽药残留;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畜牧养殖的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也会出现多种多样的疾病,因此,兽药在畜牧业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而兽药残留会造成许多不利的影响,不仅会对土壤与水资源造成危害,引发一些不良的生态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威胁人类的健康生活。
        1 药残留的主要种类及其影响
        1.1 抗生素类药物残留
        抗生素是一种广泛被用来治疗动物疾病的药物。抗生素在抑制病毒繁殖,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有很好的功效。通常情况下动物源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并不会对人体产生致命性的影响,但是当人体内的抗生素积累到一定的含量之后,人体就会出现过敏和变态反应,长期摄入还会导致。目前对人体危害最严重的的抗生素为青霉素,除此之外还有链霉素和氯霉素。人体内的抗生素残留容易导致人体出现贫血、耳聋等症状,造成胎儿基因突变或者致畸。
        1.2 磺胺类药物残留
        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吡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等磺胺类药物常被与抗生素类药物组合使用,这类药物在在预防和治疗动物细菌性疾病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磺胺类药物因其属于抗菌广谱类药物,因用药成本低且治疗效果好而被广泛应用。磺胺类药物一旦在动物体内残留,会由动物排出到体外进而污染动物喂食器具或者其他动物,造成更大范围的药物残留。磺胺类药物易致人过敏、中毒等反应甚至严重者会产生耐药性。当摄入量和药物种类达到一定数量后,还可能对人体的造血系统产生严重危害。
        1.3 抗寄生虫类药物残留
        抗寄生虫类药物种类繁多,功能也不尽相同。其中苯并咪唑类药物是对动物源性食品残留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高效广谱抗寄生虫类药。常见的有奥芬达、阿苯达唑、奥苯达唑、甲苯咪唑、噻苯达唑等药物及其代谢物。这类药物如若正常使用是不会对动物和人体产生危害,但是因很多养殖者用药量过大,更有甚者,在动物出栏前还在持续用药,导致药物残进入人体。抗寄生虫类药物长期在人体残留会导致肝脏中毒,严重者致畸甚至流产。
        2 兽药残留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危害分析
        2.1 对土壤及水资源的影响
        兽药残留主要是随着动物体内的粪尿排出的,排出后进入环境中,未经过处理的含有兽药残留的粪便进入土壤中后会造成一定的污染,而残留的兽药在排出动物体外后依旧保持活性,会在农作物及土壤中积累,进入土壤的残留兽药会导致土壤中的代谢及元素等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土壤结构改变且肥力下降。而水资源中如果有药物残留也会对水中的生物造成一定影响,如果为了预防一些疾病使用浓度较低的药物,也会对水体中的一些微生物造成影响,水中微生物种群受到影响后会影响地表水的净化。
        2.2 对动植物的影响
        不同类型及剂量的兽药会对土壤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兽药残留对农作物的伤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使农作物的质量受到影响,进而减产;其次是产量为受到影响,但食用部分的有毒物质较多,超过规定的范围后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


        2.3 传播耐药性
        根据研究结果得知,使用兽药会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导致耐药性的病菌数量逐渐增加,这对动物甚至人类都会造成一定的威胁。例如,抗药性的基因能够在代之间传递,也会在不同的病菌之间传递。尽管有些病菌不具备致病性质,但依旧能够使其变得具有耐药性。尤其是在多种抗生素存在时,一些菌株会具有耐药性甚至是交叉时,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会传给人类。
        3 规模化养殖场的兽药残留控制措施分析
        3.1 合理选择养殖场地址,提升饲养管理质量
        在建设养殖场时,应当选择远离工业生产厂、城镇居民区、高速公路等一些重污染区和噪音比较大的区域,养殖场的通风效果、排污效果要比较好,光照强度充足,土壤和水体环境没有污染情况。这样能够降低养殖场动物发生疾病和应激反应的概率,从而减少对兽药的使用频率。在日常养殖管理过程中,养殖人员要做好圈舍的通风工作,保持圈舍内空气干爽、清新。在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通风工作,在冬季要加强圈舍的保温御寒工作。及时处理圈舍内残留的排泄物,定期清理饲料槽和饮水槽,避免细菌的滋生和传播。定期对圈舍进行药物消毒,消毒药品要选择低毒、对动物危害较小的药品,而且药品的使用种类要根据养殖场饲养品种进行科学选择,从而降低对动物的药物影响。
        3.2 加强养殖场选种质量,及时处理患病动物
        养殖场最好选择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要不断提升畜禽的品质,选择高品质的畜禽品种,不断提高繁育技术,提升养殖场动物的生长性能。如果采用外购品种时,不要在疫区购进畜禽、饲料和相关设备。外购畜禽进入养殖场后,要隔离饲养一段时间,检查其是否存在相关疾病,避免出现大规模疾病传染问题。对于已经发病的动物,要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降低疾病的波及范围,如果病情严重或者属于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就需要采取捕杀等措施,严格控制疫情的发生与传播,这样能够减少养殖场发生严重疫情的概率,从而降低兽药使用频率和用量。
        3.3 做好畜禽免疫工作,做到疾病预防为主
        要制定详细的疫情监测机制,对可能出现的患病情况进行监控,如果发现疾病后要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要使用高品质动物饲料,做好饲料的脱毒处理,必要时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矿物质、低毒药物等,提高畜禽的机体免疫力。养殖场应当坚持疾病预防为主,合理使用药物,必须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药物。兽药应当为低毒、无公害、无残留的药物,所有用药方式、用药剂量都必须要严格按照兽医的既定方案进行,严禁私自增量或减量。
        3.4 详细记录药物使用情况,严禁使用违禁药物
        养殖人员在每次用药时,要详细记录用药情况,对药物名称、用法用量、药物启用时间、停药时间、是否有不适情况等信息进行记录,一般情况下,养殖场的兽药诊断处方要保存10年。在使用兽药进行疾病治疗时,应当使用符合规定的药物,严禁违规使用禁用药物,严禁将药物作为畜禽的增长剂或添加剂。在出售和屠宰畜禽前要停止使用兽药,如果必须使用则需要严格根据相关规定。
        4 结语
        综上所述,兽药残留是当前社会极为关注的热点之一,也与当前的社会及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需要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参与,真正意识到兽药残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造成的危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兽药残留的危害降到最低。养殖场的兽药残留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内容,需要长期进行,从畜禽出生到出栏屠宰整个过程都要进行管控。养殖人员要明确兽药残留的危害性,同时合理选择养殖场地址,提升饲养管理质量,加强养殖场选种质量,及时处理患病动物,做好畜禽免疫工作,做到疾病预防为主,详细记录药物使用情况,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制定科学的停药期,定期测控药物残留监测。
        参考文献:
        [1]靳玲玲.探讨兽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J].食品安全导刊,2019(24):181.
        [2]何海波.我国兽药残留以及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19(15):21.
        [3]孙振文.兽药残留与动物性食品安全探析[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4):11.
        [4]李研东,韩雪.兽药残留与动物源性食品监管对策[J].今日畜牧兽医,2017(4):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