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县陈家港畜牧兽医站 224600
摘要:在经济建设环境影响下,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在政府扶持下,大量养殖场的建立促进了乡镇经济发展。由于养殖模式和环境处理问题,增加了生猪传染病发生概率。本文结合现状针对生猪传染病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以下分析。
关键词:养殖模式;生猪传染病;预防;治疗措施
随着农村养殖经济建设,以生猪为主要养殖产品的产业结构带动了农户经济发展。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技术和环境影响,增加了生猪传染病发生频率、对农户经济利益造成严重威胁。通过采取对应的疾病预防和处理,能控制生猪传染病暴发范围,本文针对当代养殖农户技术和常见传染病预防和治疗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养殖产业提供参考建议。
1对生猪养殖过程中传染病的预防
1.1对猪仔的挑选
由于农村养殖经济影响,养殖规模较小。仔猪出生时就携带大量病原体,且自身抵抗能力较弱,在早期养殖时,为了确保生猪成活率,养殖人员需要认真挑选仔猪。根据仔猪出生环境、仔猪因素生长状况、养殖环境等,结合养殖人员经济环境,确定仔猪养殖数量。
1.2管控生猪居住环境
生猪养殖环境对生猪存活率和成品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农户在仔猪养殖过程中,一定要将仔猪环境养殖放在首位。在购买仔猪后,要定期清理猪舍中的粪便和猪食,及时对猪舍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原菌数量。一些养殖场建设规模较落后,不注重养殖卫生,极大地增加了传染病发生概率,对生猪存活率造成极大威胁,严重拖滞了养殖经济建设。对此,希望基层政府及时做好技术宣传,引导农户、养殖场人员做好猪舍环境处理,降低卫生污染,以保证其经济效益。
1.3做好生猪体检工作
为了预防生猪暴发传染病,降低传染病对养殖产业经济的影响,需要防疫人员定期走访基层,帮助农户、养殖场做好生猪体检工作。如注射防疫疫苗、对猪舍环境进行驱虫灭菌处理、做好生猪阉割工作等。借此增强当地生猪传染病的免疫、特殊疾病监测工作,以降低当地猪类养殖疾病风险。
2不同生长期生猪疾病的特征
2.1仔猪发病特征
仔猪阶段是生猪饲养死亡率最高的阶段,这个阶段生猪死亡率高达70%。因此,养殖人员一定要高度重视仔猪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仔猪阶段常发生的疾病有白痢、黄痢、水肿病等等。造成这些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母猪身体中存在着相应的疾病,仔猪缺乏母源抗体。其次,猪舍的卫生条件较差,养殖人员对于仔猪管理和饲养不到位。最后,没有及时给仔猪补充足够钙元素和铁元素,并且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对仔猪接种,或者使用其他药物进行仔猪疾病预防。
2.2育肥期间生猪发病特征
育肥阶段是仔猪生长较快的阶段,这个期间疾病的发生率较高。随着生猪的不断生长,对于疾病的抵抗能力逐渐增加,生猪的死亡率降低,但是疾病发生率却大幅度增加。一旦生猪出现了疾病,将会大大降低饲料的转化率,增加饲养成本。因此,养殖人员要有效控制育肥阶段生猪的疾病,加强育肥阶段生猪的有效管理。
3生猪疾病的防治措施
3.1做好接种防疫工作
与生猪疾病治疗工作相比,生猪疾病防疫工作的难度较大,危害的范围较广。在生猪的整个生长周期中,生猪疾病的防疫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生猪接种防疫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针对当下流行的生猪疾病做好防疫接种工作,有效增强生猪的抵抗能力,降低生猪疾病发生的概率。其次,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强制进行生猪疫苗工作,有效预防猪瘟等疾病。最后,一旦养殖场附近发生了疾病,一定要做好疾病防疫工作,防止疾病的传播,最大程度降低疾病给养殖人员带来的经济损失。
3.2做好圈舍消毒卫生工作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生猪圈舍消毒卫生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流程,良好的圈舍卫生清洁工作有利于大幅度减少圈舍中致病细菌的数量。养殖人员在生猪圈舍消毒和清理时要使用不同类型的配方和药剂,防止细菌对相关药剂产生抵抗力。除此之外,要禁止其他养殖户随意进入猪舍,不要让猪贩子进到生猪圈舍中挑猪。这样会从外部给生猪带来一定的细菌,进而加快猪疫病蔓延的速度。如果养殖人员发现一些生猪存在一些疾病,一定要将其与其他生猪有效地隔离开来,不要让死猪和病猪投入到市场中供人们食用。
3.3创造适宜的养殖环境
创建良好的、适宜的生猪养殖环境是降低生猪疾病感染率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生猪养殖中,养殖者要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通风性良好的地区进行生猪养殖,生猪养殖地区一定要远离居民区,远离污染源。养殖人员一定要增强养殖场内栏圈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地分离功能区,保持合理的生猪养殖密度和养殖数量,根据生猪实际的身体情况和生长周期对生猪进行有效的分栏饲养。深入贯彻和落实生猪圈舍的清理和消毒工作,彻底清扫生猪圈舍。养殖人员每次进入生猪圈舍都要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污染工具,制定科学合理的圈舍管理制度,为生猪的养殖创造良好的环境。
4对生猪养殖传染病的治疗措施
如在一范围内暴发生猪传染病,养殖人员需要及时联系防疫站,将生猪进行救治和隔离,避免传染病大量散播。如存在病死猪类,相关治疗人员要及时对其进行深埋、焚烧处理,禁止将猪类出售市场,威胁当地食品安全。现将相关生猪传染病防治手段叙述于下。
4.1蓝耳病的防治
蓝耳病是猪类传染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各种生长阶段的猪类都可能感染该病,其中仔猪、妊娠期母猪是最容易被感染的群体。针对于普通病例防治,养殖户可以采用一定剂量青霉素配合灭瘟灵对其进行整治处理。如果病例特殊,对象是处于妊娠期的母猪,养殖人员不宜采用抗生素药物。如仔猪感染此病,建议对其注射辉瑞易速达药物。通过连续3、4d用药即可治愈该病。
4.2猪链球菌的防治
猪链球菌传染病对猪的扁桃体、呼吸道有直接影响,会引发猪类急性败血症、关节炎、肺炎等疾病,严重威胁着生猪的质量和产量。因此,一旦发现猪链球菌感染,就需要立马对生猪注射抗生素。一般施加6万IU/kg的青霉素或4万IU/kg的链霉素对其进行治疗。为了增强猪类抵抗力,建议对染病生猪注射复方磺胺嘧啶钠或复方长效制菌磺,结合生猪生长状态状况调制剂量,预计连续用药4、5d后就可稳定生猪病情。
4.3猪瘟病的防治
猪瘟病特殊,只对猪类进行传染,对其他动物无发病影响。该疾病属急性高接触性传染病。会引起猪类严重发烧,引发其全身出血、心肌梗塞等,致死率极高。对此,相关养殖人员要做好猪瘟病预防工作,建议对出生2月的生猪进行猪瘟疫苗接种工作。要求对圈养公猪要进行一年一次的免疫。对于已经发生猪瘟的地区,更要对出生仔猪注射应急疫苗,避免其携带母体病原对内部环境造成影响。疫病不能控制且严重区域,要及时上报防疫主管部门,让相关人员前往疫区及时做好紧急接种、抗生素药物治疗工作,借此控制疫病传播。
5总结:
综上所述,受到养殖环境影响,基层生猪养殖环境往往存在缺陷,加重了传染病发生频率。为了减少传染病暴发对当地经济建设的影响,需要基层防疫站加强和散养农户、养殖场的合作,定期走访基层,帮助农户、养殖场做好生猪体检工作,针对生猪养殖状况制定有效的养殖措施和防疫手段。借此加强对散养生猪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本文针对生猪养殖防疫和防治手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防疫单位、养殖农户、养殖场管理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生猪养殖中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J].韩普.中国畜禽种业.2020(04)
[2]生猪传染病的防治[J].张德军.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11)
[3]浅谈猪传染病的综合防控措施[J].罗洪.中国畜禽种业.2019(11)
[4]饲养管理对防控猪传染病的作用[J].宋丽霞,唐浩.今日畜牧兽医.2020(02)
[5]生猪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J].朱云芳.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