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婷婷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摘要:循证护理是目前护理领域上的新理念,是将研究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科学的、可有效提高护理水平的护理方法。在近些年来循证护理实践已经有所发展,然而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挑战不可忽视,旨在为促进循证护理理念与实践的结合,同时为尝试进行循证护理的护理人员提供思路,并推动我国循证护理的开展,现对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循证护理实践上的障碍与原因和应对策略三方面的内容综述如下。
关键词:循证护理;临床实践障碍;应对策略
最早于1991年加拿大学者Guyatt提出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在近些年他人的努力下,循证医学已经发展成为了循证卫生保健(Evvidence-based healthcare),以“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应用当代最佳证据,对个体病人医疗做出决策”作为核心思想,在公共卫生、护理等领域也发展了根据实证进行决策的新理念。而循证护理是在循证医学的影响产生的护理观念,同时李媛婷[1]等指出护理是众多国家医疗保健人员中最多的部分。目前,循证护理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其遵循证据,更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也已经成为了21世纪护理实践的标准,但在实践中发现仍存在部分障碍,使得循证护理理念与实践无法做到充分地结合。近年有较多关于循证护理临床实践障碍以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
循证护理实践有两种类别,一种是循证护理最佳证据的提供者,一种是最佳证据的应用者。方法步骤共分为五步,与循证医学实践相同,即①确定循环护理在临床实践上的问题。②查询有关的资料、文献。③严格对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并经过统计学处理得到结论。④结合患者的想法与价值与自身在临床上的经验,采用最佳的证据,对临床决策做出指导。⑤对实践后的效果进行评价,以此提高临床上的护理质量与学术上的水平。
2 循证护理临床实践的障碍及其原因
2.1 护理人员方面
2.1.1 对循证护理缺乏相关知识 部分较为年老的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并没有深入的了解,部分护理手段也仅仅停留在自身直觉、经验与尚未经过验证的理论上,且部分学校对循证护理的教育尚不全面、系统,较为年轻的护理人员在学校中也未能对循证护理有较好的掌握,甚至部分护理人员可能存在着错误的认知。
2.1.2 能力较为缺乏 部分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较为扎实但缺乏实践能力,尚不能将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甚至有些护理人员的认知与思想水平方面已经有所落后。
2.1.3 对护理中出现的问题缺乏有科学依据的解决方案 我国在护理方面的研究近些年刚有起步,研究规模较小,虽护理有关的论文数量逐年有所增长,但总体上来看质量并不高,研究的内容比较零散,实践性的研究论文较少,理论经验的论文较多。同时部分学者认为,部分实践性研究在科学严谨度上较低,设计的方案对比不够严密,科学性不足。
2.2 患者方面
患者作为疾病的真实体验者,关于疾病对自身的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的影响是最为了解的人,作为循证护理的三要素之一,即以患者的利益为出发点,对患者的意愿和价值给予充足的尊重。
故在临床实践中,每一个决策应对患者的价值与意愿进行充分的考虑,以此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然而由于每位患者性格、价值观、文化程度的不同,在护理上寻找一个统一的可应用于每一位患者的临床决策是很困难的事情,在我国决策大多以医护人员为主,很少询问患者的意见,大部分都忽略了患者自身的意愿。目前,国内关于循证护理研究的论文报告较其它类型报告较少,在报告里,提及患者意愿的内容更为少见。综上可知,在循证护理临床实践上,患者的意愿与价值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体现。
3 应对策略
3.1 制定循证护理制度 部分医院的循环护理制度尚不明确,可建立循证护理小组,确定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将各个任务落实到位,对循环护理的制度进行分析评价,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循证护理的制度。
3.2 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刘美玲等人[2]的研究表明临床的优势在于实践问题来源广泛、题材素材丰富,故应在能力与意识上,对医护人员进行关于循证护理的培训,首先树立医护人员的循证护理的观念,其次再对医护人员的实践能力进行适当的培养,充分利用临床上的优势,加强实践能力。
3.3加强学校对循证护理的教育 学校可将循证护理的课程在专科以上教育中进行普及,并制定适合的教材,同时在教育时应对循证护理实践方面给予足够的注重,为未来的护理人员提供充分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除此以外,在循环护理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对学生面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态度进行关注,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目前,杨奕婷等人[3]指出护理本科生的循证实践能力已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
3.4同患者增加交流保护患者的意愿与价值 患者是循证护理的核心所在,在循证护理的实践中,要给予患者足够的知情度,为患者提供关于疾病的多项有关内容,包括手术风险、治疗费用等。医护人员要加强同患者的交流,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意愿、自身的状况来对决策进行调整,并鼓励患者主动参与决策的过程,帮助患者选择一个正确恰当的决策方案。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是护理学发展上的一个新的挑战,被称为21世纪临床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4]。循证护理把患者意愿、临床经验和最佳最新证据这三方面有机的结合[5]。随着更加深入的研究与不断地实践,发现我国大多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持有支持的态度,但在基础知识与实践上水平较低,循证护理在我国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6]。循证护理临床实践上尚存着较多的障碍,对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积极的采取相关有效的应对策略是促进循证护理实践发展的关键内容,可增加护理人员的循证护理能力,顾莺[7]则指出要让临床护理人员真正地置身于循证护理的核心中, 最终使患者受益,为患者提供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缘婷,郭东群,田莹,等.循证护理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3):57-59.
[2]刘美玲,林艳,殷彩欣, 等.本科护理毕业生循证知识、态度和实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5):409-413.
[3]杨奕婷,朱雪娇.护理本科生循证实践能力现状及教学对策[J].护理研究,2020,34(11):1944-1948.
[4]焦颖玉,桑美丽,王楠,等.三甲医院临床本科护士循证护理素质及培训态度现状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8,37(1):45-47,78.
[5]邢唯杰,朱政,周英凤,等.提高护理论文的报告质量——循证护理论文的报告规范[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4):358-360,380.
[6]王旖磊,胡雁.上海市三级医院护士循证护理能力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7,33(11):867-871.
[7]顾莺.护理管理者视角下的临床循证护理实践环境促进[J].上海护理,2019,19(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