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份证号码:13052919830509XXXX2.身份证号码:13058219920127XXXX3.身份证号码:13028319910710XXXX4.身份证号码:13042719860920XXXX
摘要: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由于我国地形地势复杂,为了应对突发地震对建筑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先后对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及遵循的主要原则进行阐述,而后就当前我国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提升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此希望可以给广大建筑设计工作者在抗震设计中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
引言
建筑工程在城市的建设中属于非常重要的施工项目,因此需要保证工程的结构稳定与施工质量。在进行工程前期设计时,需要重视结构设计质量。尤其是混凝土抗震结构的设计应用,因为建筑结构非常复杂,在设计时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提高结构设计的稳定性与抗震性能会有一定难度。在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时,还要以设计为出发点,如果抗震性得不到保证就会影响到整个建筑施工质量。因此,需要提高设计单位混凝土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质量,确保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应用效果。
1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地震现象的频繁出现,人们对建筑物的安全性能逐渐重视起来,特别是深受地震灾害的区域,建筑均采用防震设计,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地震是一种危害十分巨大的自然灾害,抗震建筑的设计能够有效缓解地震发生时能量的局部集中,其采用巧妙的布局与结构,在材料的选择方面也与普通建筑存在较大差异,这样的建筑对抵抗地震这类自然灾害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并不处于地震多发区域,但其仍存在地震的可能性,抗震建筑的设计能够大大地保证建筑的强度与韧性。而且,这种设计给人们的心理上增加了一道安全屏障,使得人们能够安居乐业,生命财产得到有效保障。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出现的问题
2.1抗震设计验证不完善
对抗震设计进行检验,也是提升建筑抗震能力的一项重要策略,主要有下述三种检验方式:①在地震发生后,对建筑完好情况进行检验;②使用抗震模型来开展模拟检测;③研究分析地震对建筑带来的危害。在建筑工程中,因为其规模、结构较大,要想直接进行抗震试验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可以先构建建筑结构模型,再对此模型进行测验,从而得出发生地震后建筑的具体情况。由于不同的模拟软件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模拟得出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另外,由于当前使用的预测技术不太成熟,因此导致抗震设计验证结果不太准确。
2.2建筑材料不满足要求
建筑物的质量越大,地震作用下的影响也越大。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采用轻质材料,改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但是,在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考虑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对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重视度不够,尤其是在高层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对于高强混凝土和钢筋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过多的采用混凝土将会造成材料的浪费,同时也会增加建筑物的体重,反而对抗震带来不利影响。
2.3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抗震意识有待提高
建筑抗震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具备扎实抗震专业知识,较为专业的设计能力以及良好的抗震意识。以上三点都是当前建筑设计人员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设计人员虽然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是并没有足够的抗震意识,在建筑设计中,经常因为需要突出建筑的外观和美感,而对必要的抗震设计进行了忽视和牺牲,虽然外形美观了,但是也对该建筑留下了非常大的抗震安全风险。
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改善策略
3.1统筹全局,优化抗震结构设计
在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落实统筹全局,优化抗震结构设计,对于工程抗震能力的提升及整体安全性的控制意义重大。其中在具体实施中关于统筹全局作业的实施,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业主单位应从基础勘察作业,沟通协调平台建立,设计监管及在设计期间内,以定期召开现场交流会议的方式开展设计作业,以此确保工程设计方案符合业主方的需求,符合安全要求,适用建筑工程类型的目的。
3.2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所谓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是指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利用一些耗能杆件的屈服和弹塑性变形来消除地震能量,从而使得建筑结构的各个构件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避免构件因为地震作用力的影响而出现破坏。因此,建筑结构的各个构件都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能够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遇到强震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变形时间来保证建筑物不会马上脆裂破坏,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同时,还需要考虑余震的影响,设置多道抗震防线,避免余震的作用导致建筑结构损伤的积累而导致建筑坍塌。
3.3提高建房标准强化抗震意识
提高建筑抗震性能需要利用国家法律效用,在一开始就强化建筑各个阶段的抗震意识。首先,我国应该向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学习抗震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上,严格制定抗震设计要求,强制设计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结构设计。其次,应该制定较为严苛的设计审查和施工审查,严格把控建筑建设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后,应该建立较为严格的追责制度,一旦因为结构设计出现安全事故或是造成巨大的经济人员损失,需要对建筑设计和施工人员进行追责处理,最大限度的提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抗震意识。
3.4选择适宜的施工地址
除建筑结构自身以外,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地质结构条件也是影响抗震能力的关键要素。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地下水文环境、自然环境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为此,选择适宜的施工场地也尤为重要。按照建筑物所在地发生地震灾害的概率性差异可将其划分为甲乙丙丁4类。其中,甲类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概率较高。同时,甲类地区的建筑物必须具备最高级别的抗震能力;乙类地区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但能够及时恢复到正常状态;丙类地区的建筑物具备一般级别的抗震能力即可;丁类的安全级别较低,对临时性建筑物的抗震等级的要求也相对较低。
3.5依据抗震标准,规范建筑高度和宽度
建筑结构的高度与宽度与建筑的稳定性具有直接的联系,高度与宽度比例失衡就可能会为建筑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对于抗震建筑的设计对稳定性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保证建筑的高度与宽度。通常情况下,抗震建筑的设计有相应的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有着不同的标准。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标准实施,对于高度或者宽度设计不符合相应的标准或者高宽比例失衡,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按照相关补救措施,在建筑特定部位设计加固,以保证建筑整体的稳定性符合抗震建筑的相关标准。
结束语
综上可知,地震灾害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地质灾害,当地震发生后,可能会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由于地震具有突发性,所以很难提前预测防范。因此,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进步,也应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使建筑体能够更好的抵御地震灾害。建筑工程设计人员要以安全、稳定为核心目标,对建筑建设区域的地质结构进行详细勘察分析,确定合适的抗震等级标准,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以此提高建筑抗震性能。
参考文献:
[1]路会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住宅与房地产,2019(25):178-179.
[2]马玉洁.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工业技术,2019(12):133-134.
[3]师建国.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结构设计理念[J].住宅与房地产,2019(1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