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彬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昆明供电局,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同步发展,城乡建设持续推进,我国电力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装机容量不断扩大、设备结构复杂多样,外力破坏、私搭乱建等涉电安全隐患时有发生,电力安全生产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受到了国家及电力企业的高度重视。目前,供电企业主要依靠一线班组,采用传统的电子表格进行隐患排查和跟踪管理,采集的隐患数据离散存储,后期处理劳动强度大,全局性和动态跟踪管理能力薄弱,已很难满足电力安全监督管理的要求,研究并融合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地图等技术,有效实现供电企业全员、全过程参与现场安全隐患智能排查、信息采集、实时传输、排查整改和隐患消除等工作动态、闭环跟踪与管理,对提升涉电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能力,促进隐患源头管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安全隐患;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
前言:电力配电网网架结构较为薄弱,而且大多分布在偏远的乡镇,老旧设备多,运行环境复杂,人民生产生活频繁,涉电安全隐患时有发生,且涉电安全隐患具有潜在性、隐蔽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在复杂而交错密集的配电网络中,实现涉电安全隐患的智能排查、精确定位和可视化管理已成为供电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的难点和痛点,迫切需要借助现代领先的科技手段,以提高隐患排查治理的效率和治理。
1配网涉电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现状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城乡建设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也活动日益频繁,地质灾害、外力破坏、私搭乱建等各类涉电安全隐患也日益凸现出来,成为威协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个个“定时炸弹”,2017年,云南电网公司针对学校、居民区、城中村、车站等人员活动密集区,铺开了涉电公共安全隐患摸底大排查,全省16个地州共排查出8840处隐患,且大多集中在中压架空线路和低压线路,占比高达88.6%,由此可见,配电网,尤其是中、低压侧的配电网涉电公共安全隐患较为突出,安全形势更为严峻。近年来,安全生产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尤其是2013年11月22日青岛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件更是把涉公众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精准、快速的开展涉电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治理,是防范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事件发生,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员工生命安全与健康的重要手段。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主要供电网络,该等级的网络呈网状结构、网架结构较为薄弱,供电半径较大,而且大多数地处偏远的乡镇,线路绝缘水平低,运行环境复杂,最容易发生各种人身死亡事故,尤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用电需求的日益扩大,电力设施保护区内各种外力破坏现象越来越多,涉电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对配电网涉电公众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配电网涉电安全隐患,具有源头多、分布广、渐生性和隐蔽性强等特点,隐患不易被发现,且排查整治难度较大,目前,供电企业主要依赖传统人工、纸质的方式,对涉电隐患进行定期排查、取证和信息登记,后期数据整理、上报的时效性差,容易混乱和遗漏,甚至经常反复进行现场核实,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人身安全隐患大,不利于隐患的及时发现、消除和项目的精益化管理,迫切需要托科技创新,建立常态、智能、可视和互动的涉电安全隐患闭环管控模式,为安全隐患的动态可视化跟踪、闭环管控和监督考核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提升隐患群防群治和综合管控的效能,防止和减少涉电公共安全事故发生。
2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隐患智能管控中的应用研究
2.1智能排查终端及动态跟踪技术
配网涉电安全隐患智能排查终端,是一套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为载体,以国家现行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的移动智能排查工具,智能排查将智能手机、无线网络、隐患业务三者有机结合,利用移动计算技术,实现隐患排查现场的智能应用和移动办公。智能排查终端基于Andriod智能终端设备进行研发,实现了隐患精准定位、多媒体数据采集、排查整改及行政执法等记录的快速采集、“一键”上报和动态查阅功能,同时利用智能定位和数据集成技术,实现多种隐患的现场智能定位、采集、导航、测量和巡查等数据记录的有序管理,不仅从源头上避免数据凌乱、描述不清的问题,还有效提高了数据归档和闭环管理效率,本课题研究的智能排查终端效果图如图1所示:
.png)
(图1:智能排查终端)
智能排查终端为供电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提供数字化、常态化的隐患排查及跟踪管理工具,实现了隐患信息采集、跟踪整治记录填报、现场智能定位导航、隐患信息查阅、整改通知下达、整改方案查阅及执法记录填报等功能,并集信息查询、信息交流、智能应用、实施监控、督查督办、考核通报等应用功能于一体,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真正实现了隐患排查整治全过程的“常态、智能、可视和互动”动态跟踪和监管,真实、即时地反映了隐患排查工作进展,促进了各类安全隐患排查、登记、整改、监督等措施的有效落实。
2.2无人机智能排查技术
为提高配网隐患排查的效率和质量,解决山高、路险,地势崎岖区域隐患排查困难等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引入并无缝集成了无人机智能排查技术,可利用无人机挂载可见光设备,对一些高危区域和人员难于到达的区域进行隐患排查和动态跟踪,替代人工完成诸如树障、交叉跨越、高空隐患等的全面、立体的排查和跟踪,并借助无人机全方位拍摄的图像、视频等数据资料,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判断隐患发展态势,从而提高隐患排查和跟踪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排查人员安全风险物联网技术提升。
课题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构建思路,从加强配电网现场环境基础感知能力入手,借助大疆经纬M210RTK的技术应用,以互联互通的思维方式,研究了配电网涉电安全隐患的智能排查和动态监督管理体系,实现配电网、设备、安全隐患及监督管理信息的全贯通和有序集成,从而实现隐患智能感知、数据全向贯通、信息共享和安全隐患的移动化排查机制,突破了以往在动态排查、应急指挥、综合执法等过程中经常受地形、环境、交通等因素的限制,结合空间地理位置通过无人机高效获取隐患信息,可大大减少隐患排查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排查人员人身安全风险。
2.3图像智能识别及隐患可视化标注技术
由于配电网结构及运行环境较为复杂,而涉电安全隐患常常具有隐蔽性和不易发现性,有些隐患仅通过地理位置、文字、图像等信息,很难描述清楚隐患所处的设备设施的位置,不利于隐患的定位跟踪和快速查找。课题组基于配网单线图,利用图像智能识别和定位技术,实现隐患的动态定位和可视化标识,并利于隐患和标注点,实现隐患全过程记录信息的聚类管理和智能关联,用户可基于配网GIS单线图,实现安全隐患的可视化跟踪、闭环管理和多维统计分析,为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提升隐患排查治理监督工作时效性提供了便捷手段,同时,通过数字地图和配网GIS单线图的结合,实现了配网涉电安全隐患多源信息的可视化标注、有序聚合和精确定位,实现“图档一体化”和“双向定位”管理,提高了隐患定位、查找和跟踪管理的时效性,其效果图如图2所示:
.png)
(图2:隐患可视化标注技术)
结论:综上所述,精准、高效的对电力涉电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治理,是确保电网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关键,充分利用并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涉电安全隐患的常态、智能、可视和互动的管控模式,对提高隐患排查治理效能,促进隐患的源头管理和关口前移,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的长效机制、提升群防群治和综合管控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彩容, “电力安全隐患排查及治理探析”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000.042(2018):228.
[2] 和振霞, “电力运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研究” 名城绘 8(2019):0556-0556.
[3] 徐思华,李金林。 “谈电力运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工业C :00194-0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