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16期   作者:董传配 李东 段银环
[导读] 目前我国电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并且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技术为智能配电网运维奠定了稳定的基础保障,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能够提高配网运维的整体水平

        董传配    李东    段银环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昌吉供电公司     新疆昌吉831100

        摘要:目前我国电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并且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技术为智能配电网运维奠定了稳定的基础保障,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能够提高配网运维的整体水平。文章结合智能配电网运维存在的问题探讨互联网+下配电网运维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配电网;智能配电网;电网运维
        引言
        作为我国国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配电网络能够为我国发展提供基本源动力。在当前“互联网+”迅速发展和配电网革新的背景下,推动“互联网+”和配电网的融合不仅成为了我国发展的新需求,而且也成为了我国国家战略之一,智能电网的“互联网+”发展趋于常态化。我国国家能源局开始在国家层面进行配电网建设改造,并指出配电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加强配电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成为配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1智能配电网运维的积极意义
        第一,迅速做出应对策略,保障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配电网的覆盖面积大,物理组成结构复杂,任何一个部件、设备发生故障,都会影响大局域范围内的用电,而且可能会引起安全事故。有了自动化技术作为支持,能够在发生故障的瞬间,迅速采取应对策略,如进行自我修复、起动备用设备和调整供电策略等,从而减小故障带来的影响,保障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安全性。第二,减少人的劳动量,减轻工作压力。传统的配电网运行维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对于工作人员来讲,压力非常大,每天需要进行大量的实地检查,处理具体的工作事务。而自动化技术则可以改善上述情况,能够全天候地监测配电网运行情况,如果发现了故障或是故障隐患,便启动自我维护,不需要工作人员再时时、处处进行现场检查和处理,进而有效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第三,为运维提供参考依据。对于一些不能自动化处理的较为复杂和严重的故障,自动化技术也能够为运维提供参考依据,如能够随时记录设备、线路的运行数据状态,并检测故障的类型、位置,甚至为人工运维提供决策,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定位、分析和解决故障。
        2智能配电网运维存在的问题
        在智能电网背景下,员工的工作强度和风险加大,某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将导致整个配电网无法继续进行,并且一个人负责的工作内容变多了,而且由于是运维一体化,后期检查工作和运行工作加大了,安全隐患变得更多了。从我国目前配电网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地区的配电网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配电网网络设施不健全,加强配电网改革势在必行,但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配网建设成本较高,运维复杂,在运行以及发展中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我国虽然不断推动“互联网+”智能配网建设,但仍然还有很多地区没有引入革新,导致“互联网+”智能配网发展不平衡问题显著,限制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想促进“互联网+”智能配网的建设水平和运维水平,需要不断引入专业人才,同时以高素质和高专业水平加强硬件设备的维护。但目前“互联网+”的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仍然存在一些困境,因此必须结合我国现状进行“互联网+”智能配电网运维水平。
        3“互联网+”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分析
        3.1强化数据信息体系
        数据信息体系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人机交互等。

从数据采集来看,包括类别确定、时间确定、二次设备确定,需要切实收集电压、电流、频率、谐波、功率因素等数据,在检测时间上为24h不间断运作,在二次设备上,确定传感器或数据测量设备的智能化、微型化、抗变换性,以此综合确保数据信息采集质量;从数据传输来看,确定传输方式、传输方向,传输方式包括线缆通信及无线通信两种,传输方向包括内部通信、外部通信两种,需要根据智慧决策需要,强化配电网系统内部通信效能,根据人为监管、干涉、促进需要,强化数据外部通信传输效能;从数据处理上,主要是介于内部通信数据下,对变压器过载、配电线路过载、总电费阀值、阶梯单价阀值、漏电、三相不平衡、非正常电能损耗、电压阀值、电流谐波、功率因数等数据展开整合工作,在形成或超出预设值后,根据预设方案,输出报警信号、超限提醒信号、继电器驱动信号等,达到智慧决策目的;最后,人机交互界面是在数据处理完成,与配电网系统接入后的人为监管、干涉、促进性终端的可视化操作界面,在数据综合处理后,在可视化界面上展现预警信号、数据超限信号、继电器自动启动信号,持有接入终端人员借助可视化信号,做好数据检测、故障干涉、配电网系统优化促进工作,为强化操作便利性,实现中心控制、远程控制、分布式控制,应规划总控室,实现中心监管、干涉,应规划配电网数据展示用服务器,借助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无线登录、无线监管、无线遥控,应规划配电网监控端口,借助手持检测仪器直接连入电网,在自动运作失效下,采取检修及手动控制工作。
        3.2电力故障的鉴定
        对供配电系统而言,正常工作频率是50Hz,在系统运行当中定时器会按照规定时间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同时将离散数据通过AD转化芯片进行采集与通讯,分析测定参数的最大值和有效值。将最终得到的数据和正常标准数据进行比对,以此判定系统运行状态。比对系统运行正常的时候,对程序发送数据,若系统运行状态值异常的时候,会进一步分析数据确定系统故障类型,将故障类型反馈给系统。系统根据得到的故障信息进一步分析,判断制定故障处理的可行性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首先判断供配电设备是否需要进行维修;其次初步判断分析供配电设备运维的经费运算,并初步制定运维方案。在运维方案制定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优化。
        3.3可视化运维
        云计算技术通过互联网来处理和传输数据,通常情况下是分解电力信息系统中的程序,借助专业的计算方式得出数据,再将数据传输到终端系统。同时,云计算技术可以呈现出图像,搜索出各类信息,利用图像、图片以及视觉信号提供的检索服务,也可以针对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内容、形式上进行分析,再对比文字、色彩以及关键词,提取重要的信息数据。其次,随着现代化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了条件,通过智能化控制,借助网络系统以及云计算平台来解析内部的数据和信息,最后再根据数据参考做出决策,从而实现电力信息系统的升级与优化,更好地推动电力行业的发展。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智能交通的控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利用电网来控制标识,从而来传输信息和数据,为电力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3.4强化风险预控体系
        风险预控体系是在借助工作经验、运维工作记录等,做好风险识别、风险预防、风险控制活动。风险识别包括设备非正当报废风险、设备老化风险、员工工作偏差风险、配电网过载风险、电费计量风险等,风险预控是在以上风险下,做好设备检修、轮换、排障计划编制及具体执行工作,做好人员训练、监督、绩效评价计划编制及具体执行工作,做好配电网用电周期内7×24h不间断监管、干涉、促进计划编制及具体执行工作,以此健全风险预控体系,强化智能配电网运维效能。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应对配电运维技能及业务加以融合,在上班管理中还应根据实际特点来开展,对安全管理制度加以完善,对设备运维管理目标进行确定,使班组管理人员掌握更多先进的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实现配电网运维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雷,赵倩,柴欣,等.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的浅析[J].电工文摘,2016(1):46-48.
        [2]宋志雄.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56(36):141-142.
        [3]朱国军.基于“互联网+”的智能配电网运维技术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555(10):141-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