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结构表面微型裂缝产生的原因及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20/10/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7期   作者:王士林 张宏博
[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基础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各地兴建了大量的混凝土建筑。
        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基础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各地兴建了大量的混凝土建筑。在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结构表面裂缝。随着混凝土商品化,泵送技术防现浇结构大量推广,结构裂缝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影响建筑市场和房地产业发展的严重不利因素。 在建筑工程中裂缝问题的解决对于提升工程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裂缝问题;原因;裂缝类型;控制措施;分析
        一、项目简介
        嘉兴凯宜医院(一期)总承包工程位于嘉兴市双溪路与五环洞路交叉路口,地下二层、地上十一层,工程性质为高层医疗建筑,质量目标为钱江杯,总占地面积56197.5m²,总建筑面积112056.76 m²。
        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施工裂缝问题的出现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施工人员应当在建筑施工中强化对于施工裂缝的控制,才能够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与使用寿命。
        二、建筑工程中裂缝问题主要成因
        建筑工程中裂缝问题主要成因是多方面的,以下从施工稳定性较差、温度控制水平低、施工沉降因素、设计质量问题等方面出发,对于建筑工程中裂缝问题的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
        2.1施工稳定性较差
        施工稳定性差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通常来说按照深度的不同可以将施工中出现的裂缝分为三种,分别是贯穿裂缝、表面裂缝与深层裂缝。
        2.2温度控制水平低
        温度控制水平低是造成温度裂缝的主要原因。混凝土外层和水泥释放的热量温差过大也会导致温度裂缝的出现,并且这类裂缝一般都比较深,并且多发生在大型的混凝土建筑结构中。通常这种裂缝都出现在混凝土结构的表面,深度比较浅,危害性不大。
        2.3施工沉降因素
        施工沉降因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沉陷裂缝的成因在建筑结构中,危害最大的一种混凝土裂缝就是沉陷裂缝,一旦建筑出现了沉陷裂缝就会造成部分建筑需要拆掉重建。
        2.4设计质量问题
        设计质量问题多属于人为因素。结构设计质量的控制,如果想进行准确的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就应该先对施工现场的基本环境进行详细的勘察。在结构设计中由于主要针对的是伸缩缝建构,因此对混凝土的选择应该尽量选用低中强度的混凝土,运用这种材料也可以避免裂缝受到温度的不良影响。
        三、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施工措施
        1.一般要求
        施工单位应有健全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检验体系,施工人员经过岗位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在设计图纸会审阶段,认真分析抗裂构造设计,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方案和技术交底时,有减少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具体措施。
        支撑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模板必须通过模板设计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上下层模板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如支撑设于天然地基上,应保证基础均匀受力并防止下沉。
        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模板拆除的顺序及拆模后的支顶加固措施,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及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
        严格控制现浇混凝土楼板上人、上料时间。必须根据结构设计,混凝土强度增长和路途停工时混凝土构件应采取防风、防晒、防雨等措施。
        2.混凝土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商品混凝土应有严格记录每车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出站时刻、进场院时刻、开始浇筑时刻、浇筑完成时刻,并分批汇总。拌制混凝土应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根据原材料的含水率等对设计配合比进行调整)进行各种原材料的计量,严禁在搅拌机以外二次搅拌。
        楼板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初凝前宜用平板振捣二次振捣,终凝前应将表面进行二次搓毛和抹压,避免出现早期失水裂缝。浇筑完毕后的混凝土楼板,可在初凝前在表面掺入经清洗后的小颗粒碎石,并与底层混凝土搅拌后二次振捣,以免板面裂缝。但应对二次搅拌后的混凝土取样,测定其混凝土强度,并满足设计要求。
        后浇带(缝)两侧的梁板支撑的模板应给予加强,且在后浇带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方可拆除。对混凝土结构中容易产生裂缝的部位可采用掺入纤维的方法控制混凝土结构的裂缝。
        施工缝不宜用钢丝网堵挡混凝土,可用小木板拼接。便于拆卸、清理。施工缝处理时,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应清除硬化混凝土表面上的浮浆、松动石子心脏软弱混凝土,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施工缝处不得有积水。
        3.养护与成品保护时注意事项
        混凝土初凝后应及时洒水保湿养护,重要部位养护宜采用保水较好的草袋、麻袋或编制物湿润接触覆盖。对于表面积较大的板类构件或大体积混凝土,可采用蓄水养护。

冬季施工应根据天气情况,避免干雨天施工。必要时应加盖覆盖,防止刚浇筑完的混凝土被雨水浇淋。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前,不得在其中踩踏或安装模板及支架。拆模或进行其它作业时,严禁撞击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楼面、地面装修需要打也钻眼时,必须要有设计认可的施工方案。
        4.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注意事项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控制混凝土内部的绝热温升、抗裂配筋设计和混凝土体量等。控制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度差不大于25℃;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不天于
        15℃。采用设置后浇带(缝)的方法控制单块结构长厚比不大于40、长宽比不大于4,且单块长度不宜超过30m。大体积混凝土可利用60d、90d、120d等后期强度作为混凝土结构强度评定值,以减少混凝土水泥用量,减少水化热和收缩。
        四、建筑工程中裂缝处理方法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主要有以下方法:
        1.表面修补法包括表面涂抹和表面贴补法
        表面涂抹适用范围是浆材难以灌入的细而浅的裂缝,深度未达到钢筋表面的发丝裂缝,不漏水的缝,不伸缩的裂缝以及不再活动的裂缝。表面贴补(土工膜或其它防水片)法适用于大面积漏水(蜂窝麻面等或不易确定具体漏水位置、变形缝)的防渗堵漏。适用于对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的处理,也适用于大面积细裂缝防渗、防漏的处理。
        (1)表面涂抹水泥砂浆:将裂缝附近的混凝土表面凿毛,或沿裂缝凿成深15~20mm,宽150~200mm的凹槽,扫净并洒水湿润,先刷水泥净浆一层,然后用1:2的水泥砂浆分2~3层涂抹,总厚度控制在10~20mm左右,并用铁抹抹平压光。
        (2)表面涂抹环氧胶泥:涂抹环氧胶泥前,先将裂缝附近80~100mm宽度范围内的灰尘、浮渣用压缩空气吹净,或用钢丝刷、砂纸、毛刷清除干净并洗净,油污可用二甲苯或丙酮擦洗一遍,如表面潮湿,应用喷灯烘烤干燥、预热,以保证环氧胶泥与混凝土粘结良好。
        (3)采用环氧粘贴玻璃布:玻璃布使用前应在碱水中煮沸30~6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净并晾干,以除去油脂,保证粘结。一般贴1~2层玻璃布。第二层玻璃布的周边应比下面一层宽10~12mm,以便压边。
        (4)表面涂刷油漆、沥青:涂刷前混凝土表面应干燥。
        (5)表面凿槽嵌补:沿混凝土裂缝凿一条深槽,槽内嵌水泥砂浆或环氧胶泥、聚氯乙烯胶泥、沥青油膏等,表面作砂浆保护层。槽内混凝土面应修理平整并清洗干净,不平处用水泥砂浆填补,保持槽内干燥,否则应先导渗、烘干,待槽内干燥后再行嵌补。
        2.内部修补法
        内部修补法是用压浆泵将胶结料压入裂缝中,由于其凝结、硬化而起到补缝作用,以恢复结构的整体性。这种方法适用于对结构整体性有影响,或有防水、防渗要求的裂缝修补。常用的灌浆材料有水泥和化学材料,可按裂缝的性质、宽度、施工条件等具体情况选用。一般对宽度大于0.5mm的裂缝,可采用水泥灌浆,对宽度小于0.5mm的裂缝,或较大的温度收缩裂缝,宜采用化学灌浆。
        (1)水泥灌浆:一般用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修补,主要施工程序是钻孔、冲洗、止浆、堵漏、埋管、试水、灌浆。
        (2)化学灌浆:化学灌浆能控制凝结时间,有较高粘结强度和一定的弹性,恢复结构整体性效果较好,适用于各种情况下的裂缝修补及堵漏、防渗处理。
        3.结构加固法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应在结构评定的基础上进行,加固的目的有结构强度加固、稳定性加固、刚度加固、抗裂性能加固四种。
        4.结构补强法。因超荷载产生的裂缝、裂缝长时间不处理导致的混凝土耐久性降低、火灾造成的裂缝等影响结构强度可采取结构补强法。包括断面补强法、锚固补强法、预应力法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随着当今我们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混凝土裂缝问题将会逐渐得以圆满地解决。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建筑物的裂缝控制[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2]艾伦.砼建筑物修补[M].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3]珀金斯.混凝土结构修补、防水与防护[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4]赵国藩.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裂缝控制[M].海洋出版社,1991.
        [5]富文权.混凝土工程裂缝分析与控制[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6]建筑施工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