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份证号码:4418211981****XXXX 2身份证号码:4401111980****XXXX
摘要:促进节约集约,推动利用方式转变。严格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作机制要求,减少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破除建设用地无效和低效利用状况,运用激励约束机制倒逼土地利用“向存量挖潜”,控制“向增量扩张”,从而在保障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耕地。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建立耕地保护土地管理新机制的实践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立耕地保护;土地管理;新机制;实践分析
引言
现如今,建立耕地保护土地管理新机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不仅仅只是为了保证社会的生产能力,其次也是为了保证食物供给的持续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等问题,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问题。因此,为了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国家建立起了新一轮的土地规划划定的指标体系,为此带来很好的作用。
1、耕地的概念分析
根据我国近些年来土地的使用率来看,其使得耕地面积越来越大的主要因素,是因为把不是用来种植农作物的耕地,都规划在了一起,比如:一些可调整的耕地,而这些可调整的耕地,又属于非固定的耕地。把一些荒地、果地等,都算在了耕地之中,才会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广阔。其次,还有的就是把一些用来种植农作物的耕地,拿去改为了养鱼场,换句话说,其实就是退耕还林了。而通常情况下,只要能够复垦,而且保证其复垦后的生产力,不会下降,就依然可以视为耕地。由此可见,退耕还林的意义,其实也就是为了能够提高我国的耕地生产力。而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耕地概念上,我们就应该学会合理的利用好每一块农作物的土地,比如:利用农作物土地来种植一些树木花草等,要学会废物利用。基于此,为了实现贵州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休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休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土地利用战略,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任务,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地区耕地保护意识淡薄
地区保护耕地的根本驱动力就是获得粮食收益,但是,我国的粮食价格较低,针对耕地保护的补偿标准较低,甚至有的补偿款无法全额派发到农民手中,导致耕种的积极性较低。耕地抛荒、私自转让、破坏耕地、侵占耕地建设房屋等现象频频出现,严重阻碍了耕地保护工作的推进。
2.2耕地保护的督查措施不彻底
为了有效保护耕地资源,我国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在遏制耕地浪费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伴随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很多地方为了取得城镇化建设的成绩,对耕地保护的监管措施落实不彻底,导致耕地被非法占用建设住房、耕地非农化使用、破坏优良耕地等现象的出现。另外,针对基层干部耕地征用工作的督查不彻底,导致出现基层干部徇私舞弊的现象,造成耕地资源浪费的后果。
2.3土地管理制度问题
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管理制度相对落后,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有些土地管理方法不适合所有地方进行耕地的管理与保护。其次,土地的储存制度存在一定弊端。土地收购的价格时刻变化,使得土地融资有一定的风险。现今的土地收购资金来自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利息较高,贷款周期跟土地储存的周期不一致,从而影响土地管理制度与银行的资金安全。最后,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实,使得管理混乱。因此,必须对土地展开严格的管理,以促进土地发展,进一步缓解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问题。
3、建立耕地保护土地管理新机制的实践路径
3.1强化耕地保护督查,落实问责制度
一是,建立村级耕地保护监督岗,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民众对耕地保护的监督作用,对于发现的非法占用耕地、私自交易良田、破坏耕地资源等非法行为,都要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定进行处罚。二是,针对生态保护区域,要紧密围绕耕地保护和科学利用的原则,保证耕地的充分合理使用,又能保护耕地的生态环境,积极实施奖励政策,提升耕地资源保护的效果;三是,保障耕地保护责任制度落实到位,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耕地保护责任范围,各级再根据责任进行细化分工,将每项耕地保护工作落实到个人,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快速准确追究个人责任,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征用耕地时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每个环节都要公示,保证公开透明,防止基层干部贪污腐败情况的出现。特别是查处的耕地减少、先占后补、以租代征、耕地非农化使用等行为,要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处置,起到警示作用。
3.2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用途管制制度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是发展和落实耕地保护的基础,同时也是各类开发和建设的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就是将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以及主功能区的规划进行有机结合,使国土空间规划发挥重要的作用。各地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坚持城乡建设用地与国土规划二者相结合,落实住宅用地“五类”的调控目标,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计划指标实行单列,做到应保尽保。同时,要认真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用地审。
3.3严守耕地红线,严格履行依法治地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搭建“互联网+”耕地保护监管平台,对违法占用耕地等进行实时监管。着力构建执法监察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两早一严”工作机制,确保土地违法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肃查处涉土违法案件,切实维护土地管理利用秩序。
3.4促进节约集约,推动利用方式转变
严格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工作机制要求,减少批而未征、征而未供、供而未用和闲置土地,破除建设用地无效和低效利用状况,运用激励约束机制倒逼土地利用“向存量挖潜”,控制“向增量扩张”,从而在保障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耕地。
3.5加大耕地保护补偿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一是提升农户对于耕地保护补偿相关政策措施的理解。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对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相关政策措施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增强农户对于保护性耕作的支持力度,同时,正确解读涉及其个人利益的相关政策,能够提升农户对补偿政策的信心和理解。二是应积极组建“耕地保护协会”等自发性组织,充分发挥农户在耕地保护上的主观能动性,让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落到实处。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落实节约集约用地机制,人们需要全面摸清我国国土面积,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各项用途管制制度,采取耕地保护措施,同时坚守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加强监管力度,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动耕地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超.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8.
[2]梁斌.基于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机制构建[J].南方农业,2018,11(30):76-78.
[3]王龙.建立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机制分析[J].时代农机,2018,44(08):140-141.
[4]谢然.协议保护视角下的社区保护地土地利用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8.
[5]胡娟.非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作者简介:李文君(1981年-),大学本科,男,广东省佛冈县人,从事工作:土地规划管理、国土测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