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摘要:高速铁路运营和维护人员工作时,需要以积极的态度以及机智的应变能力和饱满的热情。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其自身形象,而且对于高铁经济的提升也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理想化的工作目标,需要进行一定的培训,通过培训使高速铁路运营和维护人员综合素质以及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更好地为铁路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对此,将对高速铁路运营和维护人员培训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论述。
关键词:高速铁路;运营和维护;培训
1高速铁路运营和维护人员培训现状及问题
首先是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与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不相适应。高速铁路运营一线现有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缺口较大是制约铁路快速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高速铁路特有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专业知识底子薄、基础差。其次是思想观念、学习意识与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不相适应。部分职工“铁饭碗”观念根深蒂固,思想意识跟不上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当前面临挑战与冲击并存的严峻形势缺乏深刻认识,缺乏危机感和竞争意识,除了本职工作,其他业务知识学习大都止于突击应付考试,与高铁时代终身学习的理念格格不入。再次培训手段方法单一与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培训质量不高一直是困扰高速铁路运营人员培养的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仍有部分高铁新技术培训未结合现场设备实际“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少数运营单位由于运输生产任务紧张,抽调人员参加系统培训困难,理论讲授过多且培训手段单一,使部分职工对应知应会内容一知半解,应急处理能力未能大幅提升。
2高速铁路运营和维护人员培训解决措施
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业务技能指标。业务技能指标主要是评价运营和维修人员专业上的技术能力,包括工作经历、工作质量、协作能力3个二级指标。
业务素质指标。业务素质指标主要是评价运营和维修人员从事该项工作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资格、学历、专业相关性、培训学时4个二级指标。
培养潜质指标。培养潜质指标主要是评价运营和维修人员对加入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包括工作愿望、学习能力、敬业精神3个二级指标。
身体条件指标。身体条件指标主要是评价运营和维修人员身体情况。由于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工作处于0:00—4:00,对运营和维修人员的身体条件要求较高,年龄超过45岁,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既有病史的人员不适宜从事这项工作。因此,该指标主要包括年龄、基础条件、既有病史3个二级指标。
2.2完善高速铁路人员流动配置机制
目前,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工作强度大、技术要求高,人员需求量大,应充分发挥铁路部门内部人才市场功能,畅通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类型人才流动的渠道,通过政策引导和组织调控,促进运营和维修人员合理有序流动,提高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人员储备量。
2.3完善高速铁路维修人员激励机制
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人员的岗位技能要求、夜间作业时间比例与既有线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应进一步完善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人员激励机制,健全高速铁路岗位工资、津贴、夜班补助等标准,切实提高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人员收入,确保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人员队伍的稳定发展。
2.4加强高速铁路维修人员培训体系建设
高速铁路装备发展迅速,应加强对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人员的培训工作,从全路层面规划建设设备设施完善的培训基地,加强对运营和维修人员模拟操作的培训,提高培训的实践性、针对性;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岗位,进一步细化培训内容,如室内信号人员和室外信号人员的作业内容差距较大,在培训大纲中应分别侧重室内与室外作业项目;对于新入职人员,应强化铁路局与铁路职业技术学校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实习生制度,提前储备高速铁路人才并进行实作培训,提高新进人员的技能水平。
2.5强化综合维修
高速铁路线路的维修均在“天窗”内借助养路机械得以完成,实现对线路的检测、养护与维修。所谓的天窗时间的长短主要是根据施工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以及维修性质来决定的。通常情况下,大型养路机械在开展线路维修工作过程中通常需要的天窗时间为180~270分钟范围内。综合维修应使用综合检测列车、轨道状态确认车等实现对轨道的临时检查与定期检查,发送实时检测信息,并对“天窗”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确保高速铁路线路维修的安全与高效。
2.6强化设备配置
提升维修与检测水平提升设备维修与检测水平需要加强对设备相关配置的更新与换代。从检测方式来看,可以采用综合检测、定期检测与高速检测的方式;从检测设备来看,检测设备可以运用高速动车组,将先进的检测技术与系统化的检测设备相融合,确保检测技术与检测水平的提高,增强设备使用寿命。这种精准维修的方式,可以保证维修质量与工作效率的提升,提高高速铁路运行质量。
3高速铁路运营和维护人员培训优化建议
从运营和维修人员的评价可以看出,运营和维修人员对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积极性不高,导致其培养潜质指标不高。由于高速铁路夜间作业的特点,我国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缺乏相适应的流动机制、激励机制及培训体系,该问题在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人员选拔中普遍存在。为了将适应性较强的人员选拔到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岗位上,提出以下高速铁路运营和维修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建议。
3.1建立以联动为核心的长效统筹保障机制
坚持主要领导挂帅,职教部门牵头,专业系统负责,综合部门支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发挥各专业部门的责任主体作用和劳资部门的人员调配职能,对现有高铁运营和维护人员队伍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分系统梳理、归纳高铁有关作业岗位的基本素质要求与任职资格条件。共同探索高铁技能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和有效方式。通过建立高铁专业工种人员信息库,把那些专业基础扎实、一线经验丰富、学习能力突出的职工选拔到高铁运营和维修岗位,重点培养和使用。通过建立多部门定期沟通协调、重要培训项目督办、培训质量评估和责任追究考核等制度,形成各负其责、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的高铁运营和维修人员培养局面。
3.2建立以质量为标准的培训评估考核机制
为逐步实现督导检查规范化,职教处每季度组织一次安全培训专项检查,每半年组织一次高铁运营和维修人员培训工作督导检查,并对运营和维修单位年度培训工作进行动态写实和综合评估。以年为例,共检查多少个单位,多少个科室、多少个车间、多少个班组,抽查职工考试试卷多少份,调阅职工技术档案多少份。针对存在问题,建立问题库,确定责任人,跟踪抓整改,促进了规范管理,提高了工作质量。通过检查全面掌握各运营和维修单位高铁人员培养状况,为找准倾向性问题,强化职教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4结语
总之,目前我国的高速铁路已初具规模,在给人民出行带来快捷、舒适、准点的同时,高速铁路的安全要求也更高,故在高速铁路的建设中,投入了一大批新技术、新设备。以期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保障,首先做好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重视人才的培养、机制的建设、意识的提高,持之以恒。在不断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取得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创造出应有的经济效益。因此,本文的研究也就显得十分的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月霞.高速铁路运营人员培训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4(23)
[2]王晓蕾.高铁运营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中国培训.2012(11)
[3]耿乔.提升高铁乘务人员培训有效性的对策探析[J].纳税.2018(14)
[4]王君吉.我国高速铁路维修人员能力适应性分析与建议[J].商品与质量.2017(39)
[5]左琼,魏然,李博,贾永刚.我国高速铁路维修人员能力适应性分析与建议[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