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誉设计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 广东省东莞市 523000
摘要:在新时代发展的语境下,我国乡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然而与城市建设相比较,依旧处于落后阶段。其中,由于我国乡村受技术落后、交通不足、经济萎靡等因素的限制,致使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战略受到严峻的挑战,但在不断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国乡村唯有借助经济转型拉动农村经济发展,才能有效推进乡村建设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村庄景观;规划设计
引言: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的重要发展策略,实现美丽乡村,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所以美丽乡村建设应秉持和谐原则,让当地生态与文明共建,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突出有利因素。本文从美丽乡村的内涵入手,阐述了美丽乡村的内涵以及建设原则,最后提出了一些规划设计策略,希望对美丽乡村的建设有所帮助。
1、美丽乡村内涵
目前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除了城镇的经济发展,乡村建设也不能落后,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范畴,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要求有吸引人的漂亮外壳,同时也必须保证文化娱乐建设。在保证乡村基础设施完善的情况下,丰富充实人们的生活,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充分平衡,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保证人口居住,规划合理的人口规模。并且做好当地文化的良好传承,彰显当地文明精神风貌,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创新渠道,增加人民收入,实现生态与人文的良好结合。
2、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整体协调性原则。美丽乡村景观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社会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体,在规划设计时需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景观要素的梳理、整合,使设计的景观与乡村整体环境相协调,以达到景观效益最大化,实现资源优化利用。所以,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要从全局出发,对构成乡村景观系统的居民点、道路、农田、水系等要素进行整体规划,改善乡村的整体环境,达到景观规划设计的和谐统一。
(2)可持续发展原则。乡村是土地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的重要载体。纵观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由于受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偏重于资源的粗放型开发利用,严重威胁到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中,要学会善待自然与环境,规范人类资源开发行为,实现乡村景观规划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景观多样性原则。乡村景观具有多样性特征,是生物和景观多样性保护的主要场所。在乡村景观改变和规划设计中,保存、维护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保持、提高乡村景观的生态、文化和美学功能,是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
(4)肌理延续性原则。在“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上,应将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环境有机地组织到乡村景观营造上,同时要注意乡村原始肌理与空间结构的相互穿插,通过内外关系的转化,形成层次分明、肌理丰富的乡村景观空间。
3、美丽乡村背景下村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1尊重传统,打造良好文明温馨格局
从历史和地理学上来说,人口居基地的形成,其周围必然有能够形成人民文化的地理优势,从开始的选址到逐渐自然的形成,中间经过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文化演变,这些年来,当地已经与大地融为了一体,那么一个乡村的格局温馨,文化良好,有利于村民之间加强感情,居住地相对密集,有利于村民之间联络情感,加强相互交流协作。并且在农村中把劳作场地,休息场地和娱乐场地合理分布,保证交通方便,路途畅通,这样可以增强乡村建设的协调性。
所以说,乡村的景观设计应该遵从当地的原始发展格局,从原有形态入手,对乡村发展格局起到关键作用的景观素材和空间位置进行完善保护,从而顺应乡村发展轨迹,保持原有基础风貌,打造温馨良好的环境格局。
3.2结合地理特点
所有规划设计都应符合地理特点,在原有地理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有效地进行建设和规划,更好地提高建设环境的可持续性,并与地理环境协调一致。地理特征是环境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地理特征也造成不同的人道主义特征,使许多文化差异很小或很大。从实际角度来看,地理特征是总体规划和设计中必须首先考虑的因素。为了充分整合当地地貌特征,进一步合理有效地进行规划,保持地貌完整性和实用性,并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规划设计。在完成相关工作时,应充分考虑村庄的地理和地貌特点,遵守较大的环境约束和相关原则,以合理有效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然后完善总体规划和施工工作。
3.3规划乡村格局,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体验
乡村街道、庭院仿若自然界所独有的纹理,设计者在通过编制串联后,逐渐形成形式各样的空间格局。为有效构建环境舒适、尺度适宜的空间格局,在规划公共设施的过程中,应做到注意居民活动半径与设施半径的科学合理。譬如,乡村设施的半径为1000m,则能促使村民在半小时内到达该区域。其中,在整体规划过程中,设计者应引入公共空间设计理念,通过规划将乡村主要的公共空间进行标识,并运用道路衔接的方式明确不同区域的村民到达指定公共空间的时间以及路程,假若甲村民能在15分钟到达a公共空间,到达b公共空间却需要花费30分钟,则需要设计者对现有的公共空间格局进行重新设计,以期均衡两者的行程。然而在大多情况下,乡村公共空间的联系性相对不足,极易被村民所忽视,因此,在设计路线时,可通过更改道路的方式,将不同区域的公共空间相互连接,以此提升不同公共空间的利用率,提高乡村格局的有效性。此外,在功能层面,乡村景观设计虽能够有效激发村民的心理感受,却难以满足其与时俱进的物质需求。在新的经济时代,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已发生了巨大转变,对诸多乡村空间景观的需求已呈逐年下降趋势。所以在规划乡村景观格局的同时,应结合现代公共设施,在不同景观内部配置无线网络发射系统或自动贩卖装置等。
3.4构建乡村特色,推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根据乡村历史文化的形态,将乡村特色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其中物质文化包括乡村原有的祠堂、寺庙、塔楼等历史建筑遗迹,是存在于物质空间可见的文化形态,能有效承载乡村原住民的精神情感,激发乡民的地域归属感;而非物质文化则指乡村所特有的地域民俗、节庆活动及风俗习惯等。与物质文化相同,两者都属于相同的文化体系,然而非物质文化能从情感层面衔接乡民与乡民间的情感关系及社会活动。因此,在景观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应从文化角度出发,寻找出能够充分呈现乡村文化特色的设计符号,潮汕民居的三角屋顶,开平碉楼上部的四角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在保持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改造现有的建筑体系,将融入现代元素的,富有民族风情的建筑符号植入于乡村的景观工程中,以此打造环境优美的乡村环境。更为重要的是,乡村景观设计的理念是突出乡村地方文化特色,可充分运用乡村所独有的石材、建筑及植被或工艺品,提升乡村的文化氛围,以此拉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结束语:
乡村经济、交通、高新技术等发展较慢,但环境宜人、民风淳朴。美丽乡村背景下,对村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是关键,总体来看,需要保证对农民具有实用性,对景观具有观赏性。未来工作中,要继续统筹规划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完善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进一步增强农民幸福感,促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朱婉莹.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南方农机,2020.
[2]李敏娟.“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J].现代园艺,2019.
[3]田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的设计方法[J].黑河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