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层应急管理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为例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5期   作者:沙玉霞
[导读] 摘要:基层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网格化区域管理、群防群控的人民力量等治理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短板。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摘要:基层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网格化区域管理、群防群控的人民力量等治理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但同时也暴露了许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短板。要补齐这些短板,提升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需要改革顶层制度设计;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关键词:基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是对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重大考验。在对W县乡镇防疫一线基层干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梳理基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优势,存在短板并提出对策建议,有助于提升基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减轻事件对社会和公众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一、基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优势
        (一)上下一致、行动有力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基层政府应对疫情过程中,上下一致、行动有力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从大年初一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要求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到会议精神由省、市、县、乡层层传达,再到W县各村防控部署到位,不到一天!这样快速的组织号召能力,举世无双。在基层干部看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二)“支部统领、网格管理”的基层治理机制优势。W县乡镇基层构筑的支部统领、网格管理的基层治理机制,为疫情的有效防控打下了坚实基础。按照上级部署,各村支部第一时间成立应急领导工作小组,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上传下达、布控排查,党支部成员主动靠前、执勤防守,构筑起以农村党支部为首的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同时,各片区网格长、各村网格员,第一时间进行外来人员排查统计,深入村庄(社区)宣传引导群众做好疫情防护、人员管理等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贡献了网格力量。
        (三)群防群控的人民力量。在乡镇基层的疫情防控过程中,群防群控的人民力量得到了充分验证。调查问卷中,对群众参与疫情防控情况的总体评价,81.19%的基层干部表示很好;参与义务值守的群众占到93.07%;在义务值守、物资捐赠方面,除村两委人员,一般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普通群众、退役军人、在外经商或公职人员、返乡大学生等表现积极,真正打了一场群防群控的人民战争!
        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基层应急管理的路径
        (一)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破解基层“人少事多”的体制性困境
        “人少事多”作为基层的一种普遍性现象,疫情期间表现更为明显。疫情期间防疫一线基层干部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的占43.56%,8-12小时的占29.7%。

要破解这种困境,一是继续探索推进“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减少行政管理层级,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政府“赋权赋能”。二是通过改革实现县乡政府权责法定化,制定县乡政府权责清单,各负其责,权责对等。[1]三是探索实行赋予乡镇政府一定的编制人事权,控制县级机构和编制,充实乡镇机构和编制,实现乡镇政府应急管理专人负责。四是加快建立为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调整或削除与直接服务群众无关的工作事项,明确减负事项范围;探索建立基层干部休息权益保护机制;改革层层加码的传导机制,大力精简工作程序,减少繁文缛节;提高技术支撑,探索实现部门间非保密信息共享,减少重复工作;督导考核应更重视实绩,为减负剔除形式主义。[2]
        (二)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第一,要建立乡镇政府应急管理常设机构,统筹负责重大突发应急事件。按照突发事件类别,制定不同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小组人员构成及责任,明确政府及联动部门、社会各方责任分工,[3]实现应急事件处置的规范化、制度化。第二,要加强基层干部应急管理培训。98%以上的基层干部认为加强应急管理培训非常有必要或有必要。可以按照突发事件类别,结合实际对本单位全员进行专门演练;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理论培训;可以加大党校等干部专门培训机构应急管理培训班次和人数,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实践性;还可以外出到省内外党校及其他干部培训学校或机构接受系统培训和学习等等。第三,要做好应急储备工作。除了现有的自然灾害防御物资外,也要加强公共卫生物资储备,确保短时间内的自我供应;另外可与一些企业或组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保证突发事件中的物资中长期供应。第四,要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4]面对此次疫情,基层基本上只能依靠公安干警、基层干部、村两委等非专业人员进行防控摸排。为此,要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训。依据宪法规定,设立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形成健全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组织体系,培养建设一支由基层干部、乡镇卫生院人员、村级公共卫生院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应急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周少来.基层干部的无力感从何而来——如何从体制机制上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J].[EB/OL].
        http://www.rmlt.com.cn/2019/1122/562309.shtml
        [2]向凯.建立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的调查[J].[EB/OL].
        http://www.rmfz.org.cn/contents/2/246544.html
        [3]宋言奇.疫情之下社会治理如何拿出“应考”新策略?苏州日报[J].2020-02-25
        [4]卢芳霞,刘开君.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能力[J].学习时报,2020-02-28
        作者简介:沙玉霞(1979—),女,山东武城人,中共德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政府治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