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
商洛中医医院 陕西 商洛726000
摘要:目的 针对青光眼患者按照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本次研究,所选择患者为90例,均为外院进修期间的接收的病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按照组内随机抽选的方式,选择45例,按照常规方式展开治疗,作为对照组,余下45例则需要运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结合对两组患者眼压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0.05。结论 在对青光眼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运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对该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能够帮助患者迅速进行恢复。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光眼
青光眼属于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眼部疾病,对患者视力存在有一定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若处理不及时更可能导致患者失明。临床用于该部分患者的治疗方式存在有多种,药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均具备有较高的实施率,小梁切除术为当前临床治疗该症的主要方式,但常规手术中无法对缝合线的松紧程度进行合理控制,很容易促使患者在治疗后出现较多的并发症,治疗效果欠佳[1]。按照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该类患者治疗已经逐步在临床得到运用,本研究就对该手术方案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对比治疗的方式展开本次研究,所选择患者为90例,均为外院进修期间的接收的病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按照组内随机抽选的方式,选择45例,按照常规方式展开治疗,作为对照组,余下45例则需要运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在43—71岁间,均值为(63.23±1.39)。而观察组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在41—70岁间,均值为(58.19±1.55)。对比以上数据,P>0.05。
1.2 方法
于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以常规手术治疗,术前以倍诺喜进行麻醉,且传统小梁切除术展开对应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展开治疗,完成对结膜瓣的制作,在浅层巩膜得到暴露后进行灼烧止血,随后将前房进行穿刺引出房水,随即对虹膜临近组织进行切除。在巩膜瓣制作完成后,需将其放置在丝裂霉素C面片上,并借助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在进行缝合的过程中需对缝合线的松紧程度合理进行控制,在确保患者前房完全重建后再进行打结。两组患者在手术后均进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研究中需对两组患者眼压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展开统计与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与两组患者有关数据均需要借助SPSS19.0进行处理,按照百分数对计数数据表示,卡方检测,均值±标准差对计量数据表示,t检测,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1周眼压为(20.17±1.88)mmHg,对照组则为(23.37±2.31)mmHg,对比P=0.001,t=10.003。在术后2周后,观察组眼压为(17.55±2.19)mmHg,对照组则为(19.03±1.38)mmHg,对比P=0.001,t=10.487。在恢复过程中,观察组1例出现黄斑水肿,1例前房出血,而对照组中3例出现黄斑水肿,2例前房出血,对比P=0.008,x2=6.093。
3 讨论
青光眼患者最为显著的特点即是眼压异常升高,将直接影响到患者视力,若未及时得到针对性处理,容易促使患者出现继发性视神经损伤的情况,对患者健康以及日常生活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2]。通过手术的方式对患者眼压进行改善,属于该部分患者手术治疗的主要原理,但在常规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虽然可以促使患者眼压迅速降低,但很容易促使患者在手术后出现滤过口阻塞以及狭窄的情况,影响到综合治疗效果。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通过在手术的过程中合理运用丝裂霉素C以及巩膜瓣缝线,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在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其中丝裂霉素C属于抗代谢类药物,可以达到对成纤维细胞形成进行抑制的作用,避免患者在手术后出现滤过泡瘢痕[3-4]。同时,在手术中合理对巩膜瓣缝线进行调整,可以最大限度保障手术的成功性,通过采用活结的形式,便于在术后结合患者恢复情况对缝合线进行拆除,保障治疗效果。
综合本次研究可见,在对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可运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以保障该部分患者手术的综合效果,,降低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其康复,降低病症对患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白艳丽.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临床疗效分析[J].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8, 025(004):P.31-32.
[2]刘哲.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J]. 实用防盲技术, 2018, 13(02):20-22.
[3]夏炜.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并发症与效果分析[J]. 糖尿病天地, 2019, 16(4):34.
[4]贾凯.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 2018, 38(04):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