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江消落带岸线治理规划研究 —以江北区为例

发表时间:2020/9/22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17期   作者:陈亚
[导读]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共识,其中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治理修复是重中之重,
        陈亚
        重庆中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020

                        
        【摘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生态环境修复的共识,其中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治理修复是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城市滨江消落带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问题,提出运用界面生态管控、立体生态空间建设、景观环境韧性修复和功能复合再造等思想进行城市滨江消落带岸线的环境治理提升,并以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城段消落带岸线治理为例,通过对现状问题的研判,从优化岸线功能、修复生态水岸、保护特色景观、合理组织交通、完善滨水步道、分类整治护岸、打造清水空间、治理环境污染和规划眺望系统等多角度提出构建山清水秀生态带、立体城市景观带、便捷共享游憩带和人文荟萃风貌带,通过示范段验证治理后的立体生态空间格局与生态服务功能初步显现,与周边功能缺失杂乱无章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本文对城市滨江消落带岸线规划与治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消落带 治理 规划研究

1消落带的主要特征
1.1周期性反自然枯洪规律
        库区夏季泄水防洪,冬季蓄水发电,与原来自然的夏季高水位、冬季低水位截然相反,对库区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1.2水位涨落幅度大
        三峡水库采用“蓄清排浊”的运行方式,库区水位周期性消涨使得周围库岸在最高和最低水位线之间形成了高达近30米季节性淹没和出露的消落带。每年夏季汛期来临前,5月底库区水位降至最低约145m,汛期后开始蓄水,一直到11月底水位长至最高约175m,形成垂直高度达30m的消落带,对库区植被带来极大的生存考验(图1)。
         图1 三峡库区水位变化图
1.3生态类型多样复杂
        消落带是因水位季节性涨落使得被淹没的土地周期性露于水面的水陆交错湿地生态系统,有着极其复杂的物种关系和生态环境。由于湿度、坡度、高程、生物物种、土壤侵蚀程度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类型。
1.4岸坡高频率冲刷
        消落带库区水位季节性涨落,对岸坡植被及土壤形成周期性冲刷,加上水面浪涌的冲击及植被生长基质长期受到水体浸泡,自然坡岸遭受较为严重的侵蚀,结构强度及抗冲刷性能逐渐降低。
2消落带的主要问题
2.1生态破坏
        首先水位周期性涨落对岸坡的冲刷与侵蚀极大破坏了土壤结构和稳定性,植被难以存活,水土流失严重;其次城市人口众多,城市生产及滨江空间亲水活动遗留下的生活垃圾造成消落带的环境污染;最后由于反季节性的水位涨落,适应原来生态环境的物种重新面临生存挑战,生物多样性降低。
2.2空间无序
        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建设,加之常年受到水位涨落冲刷,造成护坡堤岸防护不足,岸坡及以上区域台地关系不明确、岸线凌乱。此外岸坡杂草丛生、河床基岩裸露、设施年久失修,空间杂乱无章。
2.3功能不足
        城市的快速发展,忽略了曾经和我们最亲密的水岸,岸边戏水的欢乐成为了美好回忆。滨江可达性不足与亲水性差,配套设施不完善和景观特色单一,造成滨江活动的参与性缺失,我们似乎离“熟悉的滨江”越来越远。
3规划研究对策
3.1界面生态管控
        滨江消落带是典型的生态界面,水面与陆地、城市与自然、文化与空间交错融合,消落带生态修复与景观环境提升需要自我调控和人工干预共同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界面生态管控技术的基本框架(图2)。
        
3.2景观韧性修复
        植被选择上以保护植被生态多样性为前提,模拟自然河岸带,根据不同高程丰富河岸植物生态多样性,提升消落带的耐冲刷性和植被耐淹修复能力;景观设施的建设采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强调韧性设计,构建韧性景观结构。
3.3立体空间建设
        依据不同高程及水位变化构建不同的景观风貌,充分利用地形高差特点,在重要节点规划建设多标高、多层级的出挑平台和“城市阳台”,增加点位、优化布局,打造山水城桥相融合、富有山城特色的景观眺望空间。
3.4景观功能再造
        构建便捷的车行及慢行系统,提高可达性;结合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景观,提高观赏性;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效率;打造城市滨江公园,营造活力开敞空间,提高市民参与性。
4案例分析
4.1规划范围
        重庆市江北区江北城段消落带岸线规划设计起点位于嘉陵江北岸长安码头末端,终点位于长江北岸塔子山南麓观音寺,岸线全长约6km。长江江北嘴段河道呈一“S”形弯道,两岸基岩裸露,分布有众多的石梁、礁石和突咀。

                                                               
4.2现状问题
4.2.1场地元素复杂,岸线凌乱
        受水流冲击、淘刷及风化作用影响,河床岛礁有不同程度的剥蚀,形态普通而单调;水流搬运而来的大量砂卵砾石和人类采砂活动的搅扰让夏季裸露的大面积滩涂显得杂乱而无章;岸边消落区缓坡未经人工整理、但在出露时却成为人们耕种、弃土和其他公共活动的区域,地表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图4 岸线凌乱、水土流失
4.2.2岸坡防护不足,淘刷破坏
        规划范围内部分岸段已经过整治,岸坡整体是基本稳定的,但局部也存在岸坡防护不足、淘刷破坏现象。例如长江三洞桥民俗风情街至塔子山南麓段受水流淘刷较严重,已建空心六棱块+草护坡坡面局部已破坏,出现了垫层淘空、预制块沉降错位、滑移等现象,有局部失稳的隐患,需要及时进行修整。

                                                                 
4.2.3慢行交通不畅,游人稀少
        北滨路内外侧联系通道较少,宽阔的北滨路隔开了城市与滨水空间,只有在道路交叉口或者少数地下通道处可通行;从北滨路人行道下至滨江绿地步道的下行梯道少且较陡,沿线已建成的下河梯道坡比一般1:2左右,部分甚至更陡,部分梯道破损严重,且经常积水湿滑;滨江绿地步道不畅,已建滨江绿地步道由于缺少维护管理,局部岸段的滨江绿地步道被垮塌的栏杆、毁损的梯道或者堆弃的建筑垃圾阻断,步道不连续。
 
                                                                 
4.2.4景观效果不佳,特色缺失
        已建挡墙、桥墩等混凝土构筑物较多,外立面单调、生硬;已建岸坡景观多以绿色植被防护为主,缺乏鲜明主题,没有特色;岸坡植被缺少较好的维护管理,导致植株歪斜、杂草疯长;消落区缓坡未经系统整治却遭受人为活动影响,地表植被零星破坏;河边滩涂、河床礁石缺乏必要的整理和适度的改造,远观不够美,亲近不好玩,缺少生趣。
         图7 景观单调、植被杂乱
4.2.5游憩体验较差,配套缺乏
        如前所述,江北城段消落带滨水空间慢行系统的可达性与连续性,景观风貌的观赏性与体验性等方面较为欠缺。大剧院段外侧的消落带缓坡缺少必要的步道、梯道及观景、亲水平台等公共活动空间;大剧院两翼的嘉陵江、长江已建段,虽然步道系统较为完善,但坡陡、路窄、景差,缺少必要的遮阴、休息设施;全线缺乏必要的卫生、健身、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休闲游憩体验较差。
         
4.3规划方案
        江北城段消落带规划设计从优化滨江岸线、修复生态系统;改善道路交通、丰富公共空间;移步易景、塑造特色景观和文化挖掘、展示城市记忆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升城市滨江消落带的景观性与功能性,力争实现“片叶沉浮巴子国,两江襟带佛图关”的江城意向。
4.3.1修复生态系统,打造山清水秀生态带
        滨江岸线在平面上依据不同功能规划了缤纷花道、活力公园和萋萋湿地三大主题活动区域,在竖向上依据高程及水位淹没线选择不同的耐淹抗冲刷植物。
 

        依据滨江岸线地势及护坡现状情况,采取直立挡墙护岸和分级台阶坡式护岸,还原草坡,种植湿地植物。规划水上垃圾收集上岸点4处、垃圾收集站5处,垃圾转运站3处。

                                                                 
4.3.2开放公共空间,打造便捷共享游憩带
        在不同高程规划设置三级横向慢行交通系统,包括一级滨江路人行道、二级滨江绿地步道和三级亲水步道,通过竖向步道连接上述三级慢行道,形成网格网状慢行步道系统,保障慢行游览的畅通性、连贯性和共享性。
 
                                                                 
        滨江岸线规划设置三个旅游码头,整个滨江公园内部不设置机动车停车位,只提供自行车停车位,充分利用和挖潜鎏嘉码头、财信广场、国华金融中心、大剧院、寰宇天下、三洞桥民俗风情街和保利中心等临江建筑机动车停车位,通过下穿通道、过街天桥和斑马线连接滨江慢行步道,减少人车混流情况。
 
                                                               
        运用智能互联技术规划建设智能导视标识、一体化智慧路灯、便捷式移动公厕、直饮水点、健身设施和移动式售卖设施,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多样化,集中式服务,改善游览观景体验。
 
                                                                 图)
4.3.3传承历史文脉,打造人文荟萃风貌带
        挖掘既有观光价值又有重庆地域内涵的文化元素,如府城三台、保定门、渝关、三洞桥、潮音寺、嘉陵书院、莺花古渡和金沙火井等,结合现状资源情况修缮或复建有江北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址,打造旅游观光新景点。

                                                             
4.3.4提升滨江颜值,打造立体城市的景观带
        围绕“一园、五景、多点”规划富有历史文化、多样性和立体化景观风貌,其中一园是江北嘴滨江公园,五景包括金沙火井、潮音观澜、故城觅踪、渝关衙址和乡饮乡射等,多点包括莺花晚渡、嘉陵入江、鲁班灯阙、鹞岩故墙、三洞月影、梁沱水誌、负藉濯足和三台九趣。
 
                                                              
4.4治理效果
        重庆市”两江四岸“治理提升项目江北城段消落带环境治理采用先期建设示范段后续分期建设的思路,示范段种植了甜根子草、狼尾草、迎春、金叶女贞和白茅等抗旱耐淹植物,对植生块进行替换和加固,景观统一铺装,安装防护栏及照明设施等。示范段于2019年1月份开工建设,同年5月份完工,10月份完成竣工验收工作,岸线及环境治理达到预期效果,岸线整治技术的可靠性、植被选择的稳定性及观赏性得以初步验证。治理后的岸坡环境整洁、空间有序、达到便捷、安全性与观赏性提高,成为市民看山望水休闲打卡的新去处。

   

5总结
        城市滨江消落带冬季高水位长时间淹没,夏季高含沙量的洪水频繁冲刷,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等危害,给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带来了极为严峻的挑战。本文从规划研究的角度提出了消落带治理的思路,并通过实例分析总结消落带岸线环境治理提升的规划策略。本文对城市的滨江消落带治理规划提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陈亚,男,重庆中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