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护理在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中的预防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0/9/21   来源:《生活与健康》2020年5期   作者:王 莹
[导读] 目的:分析在PICC导管操作中采取专业化护理对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效果。

        王 莹
        黑龙江农垦总局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8

        【摘要】目的:分析在PICC导管操作中采取专业化护理对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择取100例PICC置管患者,研究时间2019年4月—2020年4月,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观察组行专业化护理,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2组均含50例患者,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长,CRBSI发生率比对照组小,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业化护理有助于减少PICC置管的感染风险,延长患者置管时间。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专业化护理;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
        PICC置管主要作用于打开患者静脉通道,为输液治疗提供便利,因其可留置导管的特点,患者一般不需要多次穿刺,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减轻了治疗的痛苦[1]。目前,在身患恶性肿瘤需要长期放化疗的患者中运用较多。CRBSI是PICC应用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加重患者病情,且处理难度大[2]。因此预防CRBSI是目前PICC置管护理的重点内容。本文提出专业化护理对其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100例PICC置管患者,研究时间2019年4月—2020年4月,随机将其分为2组,对观察组行专业化护理,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2组均含50例患者。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4—68周岁,平均(50.33±6.17)周岁,疾病类型分布15例乳腺癌、22例肺癌、11例肝癌、2例宫颈癌。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5—69周岁,平均(51.09±6.33)周岁,疾病类型分布14例乳腺癌、23例肺癌、10例肝癌、3例宫颈癌。两组资料对比差异小(P>0.05),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中CRBSI相关诊断标准评估患者CRBSI发生情况[3]。
1.3纳入标准
        纳入:①确定需要进行化疗并对PICC置管无操作禁忌的患者;②患者及家属已签署同意书。排除:①皮肤有溃烂现象的患者;②对PICC置管有明显排斥症状的患者。
1.4方法
1.4.1护理方法
        对照组按照PICC的常规操作需求予以护理,确保PICC置管安全有效。观察组在PICC置管中予以专业化护理,①组件护理小组,要求团队护理人员接受过PICC置管专业培训且具有3年以上的临床经验。②为需要行PICC置管的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将患者置管过程中的相关指标详细记录,包括穿刺部位、置管时间、导管外留长度等。③评估患者病情,寻找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相关因素,具体制定对应的防控方案,规范操作流程。④置管前先评估患者血管条件,同时对操作者的手部、患者皮肤尤其是穿刺点进行消毒、清洁,置管操作坚持规范、无菌的原则。⑤选择合适的部位进行穿刺,穿刺动作保持轻柔平稳,尽量做到一次性成功穿刺。⑥及时为患者更换穿刺部位使用的敷贴,同时做好留置导管的维护、管理工作,教会患者、家属观察PICC置管的正确方式,方便第一时间掌握和处理异常情况。⑦导管使用期间的维护可以使用脉冲法冲洗导管,在未进行输液治疗时需要正压封管,另外在更换导管接头时需要使用酒精棉片进行擦拭,预防导管污染。⑧评估患者发生CRBSI的可能性,对高风险患者需采集静脉血、留取5cm的导管间断进行检查喝微生物培养,明确病因。⑨任命一位经验丰富的护士在日常对患者PICC置管的质量进行评估,及时纠正偏差环节。
1.4.2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及CRBSI发生率。
1.4.3疗效判断标准
        护理效果评判标准,显效,患者高度满意且置管中未发生不良事件;有效,患者基本满意,置管中有堵塞等异常情况发生,但经及时处理未发生严重后果;无效,患者不满意,置管中多次出现不良事件。
1.4.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4软件进行计算,其中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导管留置时间及CRBSI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长,CRBSI发生率比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无效有3例,总有效率为94.00%(47/50),对照组护理无效有10例80.00%(40/5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恶性肿瘤的类型众多,不同患者其肿瘤性质,损伤器官,病程皆存在差异性,不同疗法所能发挥的效用也各有不同,因此,综合治疗是肿瘤临床的常规手法[4]。其中放化疗是保障患者生存期的重要方式。而放化疗中所使用的抗癌药物最主要的给药途径是通过静脉输注药物。PICC的应用对于这些需要长期进行放化疗的患者来说是一种福祉,PICC可实现导管长期留置,这意味着患者无需每次放化疗进行一次穿刺,显著减少了穿刺这一操作带来的痛苦[5]。有研究指出,临床中picc置管的时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原因与护理不当造成的CRBSI有关。CRBSI是PICC置管及拔管48h内经常发生的一种血液感染症状,通常会出现体温高于38℃的发热情况或者寒战、低血压,这些症状的产生一方面加重患者身体上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恶性肿瘤处理难度[6]。因此,在PICC置管过程中,临床给予CRBSI预防,高度重视。研究指出护理人员进行PICC操作的熟练性、专业性以及流程的规范性与CRBSI的发生率有着紧密联系。因此专业化护理对PICC意义重大。本次笔者提出的专业化护理中,强调了PICC操作人员的技术和经验,重视规范的无菌化操作流程,在PICC置管过程中,重点把握对置管操作者、患者皮肤以及导管这三方的消毒杀菌,将预防感染里为护理工作的重心。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长,CRBSI发生率比对照组小,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总之,专业化护理有助于减少PICC置管的感染风险,延长患者置管时间,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陈瑛,朱霞明,毛燕琴.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5):2314-2317.
[2]庄秀娟,霍开明,徐莉, 等.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早期临床特点[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5):2372-2376.
[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指南(2007)[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47(6):597-605..
[4]何淑玲,孙国娟,孙艳南, 等.改良穿刺法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24(4):571-572,576.
[5]潘恋俊,张素丽,刘爱霞.肿瘤化疗居家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J].浙江医学,2019,41(6):610-613.
[6]王丽华.集束化护理在PICC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浙江医学,2018,40(15):1754-17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