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小学化”成因与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9/1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3期   作者:魏艳娟
[导读] 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并引起人
        魏艳娟
        莒县实验幼儿园  山东莒县276500
        摘要: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并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早已存在。针对此类问题,政府各部门也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方针政策。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但都未能达到最佳效果。所以教育问题不仅是历史的问题,也是现实的问题。本文则着重分析了幼儿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目前幼儿早期教育存在的小学化现象进行分析和梳理,以更好地推进教育工作。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教学策略
        前言
        幼儿教育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的顺利开展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因此,幼儿教育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是一种错误的教育现象,它长期存在,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了相对深远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这一问题地分析还不够深入,还不能及时解决初等问题,因此,要促进好地发展和进步,还是要吸取教训。
        1学前误区
        1.1学前教育小学化
        幼儿园小学化是目前幼儿教育最常见的误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家长们认为,幼儿在学前阶段多学点知识,能够更早适应小学生活,在同龄人中获得学习优势。为让家长能在期望中保有幼儿入园率,也将其作为幼儿入学的主要优势。由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近年来,我国幼儿小学化现象较为普遍。幼儿园小学化是一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期教育,一方面幼儿期学习任务增加,必然压缩幼儿期的身心发展和性格的时间,使幼儿期的主要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另一方面幼儿期的厌学现象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状态持续下滑。
        1.2儿童早期教育的实用性
        幼儿早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阶段,此时幼儿在学前养成了个性,熟悉了外界的待人之道,最重要的是如何以个人的身份融入集体和社会。但可以看出,近几年小学教育呈现功利化趋势,幼儿成为家长攀比的工具,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花招,有的幼儿甚至要上三四门兴趣课,给幼儿的身心带来很大压力。发展幼儿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幼儿本身年龄较小,心智还不够成熟,难以作出明确的兴趣选择,以成人的意志为幼儿直接选择兴趣,这往往不利于幼儿潜能的挖掘和天性的释放。
        1.3早期儿童溺爱教育
        幼儿社交能力和挫折承受力的下降,都与当代少子化政策有关,而老年人把爱的焦点放在幼儿身上,则是教育溺爱化地表现。但父母本身没有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幼儿身心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长期处于社会交往中,对挫折的抗压能力没有得到合理的改善是关键。
        1.4原生家庭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家长的行为。因此,如果父母自身素质较差,并且对孩子完全不加掩饰,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思进取,不求上进,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自然也不会勤奋刻苦,乐于学习。另外,如果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把脾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从而给他们未来的生活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
        2学前小学化化解对策
        2.1加强园务管理
        2.1.1从幼儿园开始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幼儿园正常运行的监督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解决当地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托幼机构应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托幼机构组织以小学内容为主的教学活动,应及时追究责任人,停止其小学化教育。
        2.1.2确立正确的幼儿园办学宗旨
        办园宗旨关系到幼儿园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关系到所收集的各种教学资源。办园宗旨要有足够的科学性,才能保证园内没有出现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

以正确的办园宗旨为指导,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杜绝出现“小学化”现象,是办园的基础和基本原则。
        2.1.3加大管理力度
        针对日益严重的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这方面的宣传和报道,使全社会都了解学前教育“小学化”所带来的严重问题,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学前教育观念,明确学前教育的内涵和办学宗旨。应建立一套规范的、有效的、多标准的评价体系,从而促使幼儿园的建设更加规范、完善,对学前教育中出现的诸如“小学化”等不良现象及时有效地予以纠正。对民办幼儿园,也应通过社会各界的督促,促使其规范办学行为。
        2.3身心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活动,而对教师来说社会实践活动中也可以发现很多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在发现这种情况后,要记录并积极引导幼儿,使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也能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熏陶的机会。例如,老师可以组织“最环保小公民”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孩子们到附近社区回收可回收的垃圾。在实践过程中,以社区居民为主体进行沟通交流,提高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鼓励垃圾回收利用,加深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不仅可以打开幼儿的心灵世界,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通过这种活动,幼儿们可以帮助父母在回家后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
        2.4兴趣引导和自主选择
        面对幼教急功近利的误区,必须有“家园共育”的意识,正确认识幼儿的认知规律,根据幼儿自身的兴趣爱好,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和认知能力。幼儿园全面开展不同兴趣活动,可以仔细观察孩子对哪一项活动感兴趣,并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孩子尝试学习相关的特长。如果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兴趣减退,家长应该及时分析,了解原因,为什么会失去兴趣,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此外,幼儿园还可以多提供丰富的区域活动材料,让孩子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进行自由探索,增强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能,促进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
        3.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部门也对如何避免学前“小学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幼儿园在教学活动中也要避免小学化教育。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要想彻底摆脱幼教“小学化”,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能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当纠正当前幼教中的不良风气,消除“起跑线”论调,不能让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幼教领域,传统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4.家园共育共同完善学前教育
        从根本上解决学前教育的“小学化”问题,仅靠学前教育的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完成。父母在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调查发现,很多父母因受所谓“起点”的影响,对学前教育中“小学化” 抱有肯定的态度,这是不对的。让幼儿广泛认知是很有必要的,但关键是把握好幼儿的经验的获得是直观形象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为此,学前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积极开展家园共育,以消除教学中的“小学化”现象。
        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着小学化现象,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甚至造成人才短缺。所以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亟待解决,但是从前人的经验来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还停留在表面上,难以深入探讨。为此,本文通过分析,解决学前教育低龄化问题的合理途径,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明雪,常亮.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原因及改善[J].职业技术,2017,16(12):96-98.
        [2]周燕勤,黄美娟.学前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知识经济,2017(17):119+121.
        [3]姚茉莉,黄晓青.论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08):116-1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