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华君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学院 浙江 杭州 311400
内容提要:在以作业、考试来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高三会计教学中,老师应该把学生错题视为宝贵资源,巧妙地加以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有效性的教学,助力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在“错误”中,华丽转身,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错题资源;有效教学;知错;纠错;学会
现代教育学理论表明,学习的本质是一个试错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必然的、在所难免的,但是,错误也有其价值所在。我们可以巧借这些错题资源,来提升高三复习效率。
一、分析错误类型和原因
高三会计专业理论的复习进入冲刺阶段最主要事情就是不断做题。随着题量增加,学生所犯错误也反映出来了。许多人感觉知识点都掌握了,做题却还是会出错,感觉之前复习白费劲了。其实练习、模拟考试没做(考)好,出错原因有多方面,并不只是知识点没有掌握好。
1.态度差已成惯性
中职录取生源是中考失利生。大部分人习惯与态度都不很好,不主动学习,长期被动接受知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一部分学生上课时不听讲,也不完成作业。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不好,认为做错题很正常,错了就错了,从不喜欢也不会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做错。这样的态度和习惯学习上有所进步。
2.概念理解模糊
根据高职考财会类专业考纲要求,会计专业理论有三本教材:《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其中穿插串联了《走进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知识点,内容多,凌乱,不成体系。对相关知识记忆如果不熟练,比较容易混淆,对概念和原理等理解浅显,当很多条件交织时,学生便会分辨不清,导致一做就出错。问题堆成山,面对题海便会茫然一片,不知所措,以至束手无策,对于难题只能懈怠偷懒,高高挂起。
3.解题审题不清
会计专业学生在做题目时,由于急功近利和习惯思维,容易错看、漏看甚至不看题目条件,这是正确解题大忌。比如“一般纳税人购买材料取得普通发票”,学生一看购买材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认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但对其中取得“普通发票”这个条件就置之不顾。
4.知识没有串联巩固
一般而言,学生对会计知识点都有一个宏观认识,但不够清晰明确,审题不够到位,对已知和未知的联系分析不够明晰,对题目的常规解法和特殊考虑缺乏自己的归纳总结。
4.复习无重点没方向
题目中涉及知识点稍多一点,条件稍微复杂一点,学生大脑就会死机,一紧张就会空白,无论什么知识点都会想不起来,主要由于典型题目不够透彻,知识运用欠缺,概念、原理等理解得不深不透。
二、引导整理,累积错题资源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因掌握知识点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学习习惯不同,个人基础不同,导致每个人作业和考试所犯错误五花八门。鉴于这种情况,让学生把自已错题进行摘抄与整理,装订成册,保存备用,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实用的教学方法。
有些中职生从小学就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底子薄弱,这样不利的先前因素导致他们成为学习的“贫困生”。如果要求他们中每一位都去做好每科错题的摘抄工作,有些行不太通,考虑到这种情况,我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措施来进行操作。
2018年7月开始,本人接手了16会计2班的高三会计专业课教学,开始上课前,我就要求这个班学生每人准备好错题本,将平时的作业、练习试卷以及月考、联考中发生的错题摘抄在自己的错题本上,汇集错题成册。开学伊始,我在课堂上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摘抄错题,并监督执行,同时给予那些产生错题多的同学更多的时间和耐心,等着她们抄完,逐个仔细检查,让她们渐渐养成了自觉摘抄错题的好习惯。
然而,16会计2班的学生在摘抄错题时候,大多只是将错题汇总在一起而已,不是按照不同模块、不同类型、不同角度来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因此,任课老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时适当的干预,引导她们科学有效地整理错题,老师也要对学生发生的错题以及错误原因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类。
三、变“废”为“宝”,巧借错题资源
形成错题资源后,老师在课堂上要巧妙地利用错题资源,变“废”为“宝”,激活课堂,有效教学,做一个智慧的有心的教育者。
1.将错就错,获取新知
高三的会计教学以复习课为主,考试与练习穿插于其中,老师需要经常分析、讲评学生产生的错题,学生记录在错题本上的错题大都是在练习或考试之后才产生的。然而课堂上随机产生的现场错误,往往会被老师和学生忽视。在一次课上,我给学生上了一堂“生产成本明细账的登记”的教学内容。“生产成本”适用于借方多栏式明细账页,便于详细地反映各成本项目构成。本内容实践操作性强,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我特地邀请了一位学生上台用希沃教学软件进行来演示,尝试账页登记。何XX被邀请到,带着作业纸,进行“生产成本”账页登记。下图是何XX完成的作业成果。
何XX演示完成之后,班里的其他同学马上就讨论起来。观察她们的表情并仔细聆听之后,我知道她们对何同学的账页登记有不同的看法。果然,孙XX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何XX这样登记不对!”“为什么呢?”我也表示疑惑。“因为生产成本最后要结转到库存商品,如果有结存,就要用月末在产品表示。我在《基础会计》教材P151看到过。”
等孙XX回答结束,我请全班同学热烈鼓掌,为她认真地学习态度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时何XX马上打开《基础会计》教材,翻到P151页,看完之后,想要更改。我对何XX说:“谢谢你给大家的展示,先让它这样错着吧。”其他同学哄堂大笑,氛围轻松活跃。这时我继续和同学们说:“生产成本不是这样登记的,那哪个会计账户可以这样登记呢?”“制造费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于是,我就先搁置“生产成本”不讲,转而讲解“制造费用”登记,及时地调整了教学设计安排。在本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正因为有何同学的“生产成本”登记错误,让更多地同学清晰地认识到“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种登记方法异同处。
2.遇错辨错,巩固旧知
我认为每个学生的错题本就像收藏品珍品。16会计2班的大部分学生对待自己的错题本手不释卷,但也些自觉性不够强的学生,在摘抄之后,就再没有拿出来,打开过。这样的做法显然就失去了意义了。于是,我分阶段把学生错题本收交起来,将错题进行整理归类,输进电脑硬盘,打印成一份份试卷,作为练习卷准备再次进行测试使用。
对于“中途变更注册资本”题目,学生一直辨别不清,这类题目收录非常多。于是我就把这块内容进行了整理。以下面两个题目为例来论述如何遇错辨错,巩固旧知。
例一:原甲公司注册资本为150万元,中途新增投资者乙出资80万元,占增资后注册资本的四分之一。根据资料进行相应会计处理。
解析:按照相关规定,为了维护原投资者的权益,新投资者的出资额并不一定能够全部作为“实收资本”处理。这是因为,在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投入的资金即使与企业创立时投入的资金在金额上一致,但在获利能力上却是不一致的。企业刚创立时,经过筹建、开辟产品市场等,从投入资本到取得回报,时间长、风险大,资本利润率低。而企业在进行正常生产经营后,往往会实现利润,形成留存收益,虽然留存收益也属于投资者权益,但并未转到实收资本。因此,相同金额的投资,由于时间跨度,对企业的影响也会不同,由此带来的权益也将不同。因此新的投资企业将要付出大于原投资企业的出资额,才能取得相同的投资比例。这里就需要设乙投入的资本金占出资额部分为X,利用公式得出
X=50万元,其余的30万元即资本溢价,应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账户。
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800000
贷:实收资本—乙公司 5000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300000
而我们学生遇到这种题目时,往往不会想到要先假设乙投入的资本金占出资额部分为X,而是直接把中途新增投资者乙出资的80万元拿来做“实收资本—乙公司800000”,那显而易见,肯定就做错了。
例二:中途新增投资者乙以固定资产出资,该固定资产协议价为25万元,增值税为4.25万元,占注册资本的8%(增资后的注册资本为300万元)。
解析:这个题目已经告知增资后有300万元,占注册资本的8%,那么乙投入的出资额就是300万元×8%=24万元。其余的5.25万元(25+4.25-24)即资本溢价,应计入“资本公积—资本溢价”账户。
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XX 2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42500
贷:实收资本—乙公司 240000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 52500
相对第一个例题,这个题目则比较简单,已知条件都非常明确,只要审题清晰,抓住关键解题点,这样的题目肯定可以轻易得到分数。
3.纠错说错,融通知识
大多学生对于错题都希望老师亲自上阵,仔细逐一讲解。但是高三学生任务多,时间紧,上课时间往往来不及讲,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又怕不会讲,讲不好,一而再,再而三,一些错题就成了老师的“恶梦”。因为学生经常在上节课刚刚强调过的题目中,反复犯错.
.png)
例如上图这张现金支票的填写,1、2、10月大写前面要加零,其他的月大写前面不用加零。这位学生在五月前面加零,显然是错误的。这个知识点在高一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清楚的强调过,但到了高三还是常常犯错。
有一个经济业务是这样描述的:财务室用现金75元购买办公用品。根据资料进行相应会计凭证的填制。
16会计2班还是有几个学生一定要用“财务费用”来进行处理,(详见下图)尽管以前一直强调财务人员属于管理人员,用“管理费用”就行。碰到这种错题,我会放慢速度仔细讲解,分清“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概念。
按《小企业会计准则》解析,“管理费用”就是指小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所产生的费用。而“财务费用”是指核算小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发生的筹资费用。概念清晰可见,“财务费用”往往与筹资活动即金钱有关系,而“管理费用”则是一个大熔炉,一般辨别不清的费用都可以放入其中。一个题目反反复复地讲解,好学生听了昏昏欲睡,总犯错的学生也是一说就懂,遇到时还会继续犯错,这是一个课堂上走不走心的问题了。
经过与学生沟通交流之后,我尝试让每位学生都有当“小老师”的机会。请她们来批改试卷,并分析试卷中错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堂课上得相当成功。每个人都竖起脑袋,认真听讲,生怕“小老师”讲错,有些调皮的学生还会出点问题来考考“小老师”。之后的高三会计学习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模式,“你说,我说,他也说,一遍,二遍,三四遍”,同时也让学生自己相互批改试卷,分析错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她们对易错点的反思能力,加强了她们作业练习的严谨性,有助于各知识点的融汇贯通、理解应用。
四、分类归总,共享错题资源
对16会计2班授课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进行了分类归总,对出错较多的知识点进行了整理,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错题集,然后,将易错题以测试卷的形式让学生重新做一遍,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深刻思考,找出自己出错的原因。经过反复实践,这种方式行之有效。但是,我在讲解时候,不会就题论题,要举一反三,突出重难点,抓住关键点,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解题思路,以此提高有效性和针对性。
教学案例
在高三技能考试复习中,学习“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模块,“申请银行本票的相关业务”这类题目非常多,学生喜欢眉毛胡子一把抓,分辨不清,对银行本票申请、使用等问题用其他货币资金还是应付票据搞不太清(详见图示)。然后我归纳了上面四种情况的银行本票处理模板,让学生分析辨别,大大减少了该类题型的错误率。具体处理模板详见以下内容:
1.如果只有一张业务委托书,则将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存款
贷:银行存款
2.如果有一张业务委托书和一张银行本票,也是进行这样的会计处理:
借: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存款
贷:银行存款
3.如果是一张银行本票付款结算回单和购材料增值税专用发票,则进行如下会计处理:
借:原材料或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其他货币资金—银行本票存款
4.如果是因销售产品收到银行本票,那么应该根据银行进账单等资料进行这样处理:
借:银行存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XX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五、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纠错教学实践,我的会计课堂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开始认真听讲了,气氛活跃了起来,作业和试卷的错误率大大减少了。把16会计2班去年12月份技能高考与高二6月分流考成绩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进步非常明显:12月份技能高考1人满分,3人149分,3人148分,班级平均分排名杭州第四,浙江十六。本人获得了区“五阶段新秀教师”的称号。相关研究论文《巧用错题资源,点亮会计人生—-基于高三会计专业复习的探究》获得了区二等奖荣誉。
六、个人思考
总之,学生的错题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就像一面多棱镜,照射出中职学生在会计学习中的知识、方法、态度、技能诸方面不足,甚至缺陷,更能折射出任课老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不能苛求学生不犯错误,也不能要求每次考试都要拿高分,更不能回避或掩饰学生所犯的错误。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中职学生所犯“错误”,给学生“犯错—纠错—学会”的机会,将错题资源巧妙运用起来,在不断纠错中,习得知识,反思方法,提高技能,促进全面发展,助力会计专业的有效复习。
基于以上教与学的实践,本人深知在高三会计专业课程复习中,错题资源虽为珍贵资源,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利用错题来教学,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变化方法来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龚兴兰. 利用错题资源盘活中职会计课堂浅谈.课程教育研究,2016,4.
[2] 张玉森 陈伟清. 会计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0.
[3] 葛家澎 耿金岭. 企业财务会计[J]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